生物初二下册章节知识点


    生物学(简称生物或生命科学)是探索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生物初二下册章节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生物初二下册章节知识点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
    子房壁—— 发育成果皮
    1、受精完成后的雌蕊;子房珠被—— 受精卵——胚种子受精极核——
    2、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最基本的环节是生物通过生殖和发育,时代相续,生生不息。
    3、有性生殖: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种子繁殖、
    4、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如:椒草用叶生殖、马铃薯用块茎生殖、竹用地下茎生殖。
    5、无性生殖的常见方式有:扦插,嫁接,压条,组织培养
    6、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分为;枝接( 以枝作接穗)和芽接(以芽作接穗)两种。
    7、嫁接时接上去的芽或枝叫接穗;被接的植物叫砧木。
    8、嫁接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9、植物的组织培养是利用无性生殖的原理,使植物组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通过细胞的增值和分化,快速发育成新植株的高新技术手段。
    10、无性生殖的优点;加快繁殖速度,保持亲代的优良特性。
    11、扦插植物茎段的处理:
    a、茎剪成15—20厘米长的茎段,一般每段保留两个节。
    b、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平(减小伤口水分的蒸发)的,茎段下方的切口是斜向(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的。
    c、上一个节上的叶要去掉部分叶片,下面一个节上的叶从叶柄处全部去掉。
    12、将马铃薯的块茎切成小块来种植时,每一小块都要带一个芽眼。
    第二节 、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变态发育: 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 昆虫的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较大。变态发育包括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2、完全变态: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 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其发育过程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举例:家蚕、蜜蜂、蝶、蛾、蝇、蚊。
    3、不完全变态: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 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较小,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这种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蜓蜻。
    4、蝗虫的受精卵孵出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能够跳跃,称为跳蝻,这样的幼虫叫做若虫。昆虫是卵生、有性生殖、体内受精。
    第三节 、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两栖动物:是指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在陆地上生活,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幼体经过变态发育才能变成成体。
    2、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发育经过:卵→蝌蚪→幼蛙→成蛙。
    (2)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外受精,水中变态发育。
    3、雄蛙鸣叫的意义是求偶,雌雄蛙抱对有利于提高卵的受精率。
    4、常见的两栖动物有: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5、蝌蚪有一段时期很像鱼,这说明:两栖动物与鱼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6、导致两栖动物分布范围和种类少的原因是: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生活在水中,幼体经变态发育才能上陆。
    第四节 、鸟的生殖和发育
    1、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筑巢、求偶、产卵、孵卵、育雏几个阶段。但杜鹃不筑巢、不孵卵、不育雏。
    2、特点:卵生、 有性生殖 、体内受精
    3、鸟卵的结构:
    (1)卵壳——保护作用、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2)卵壳膜——保护作用;
    (3)卵白——营养和保护作用,含有较多水分;
    (4)系带起固定作用,气室供给氧气,
    (5)卵细胞 包括 卵黄膜(细胞膜)起保护作用。 卵黄(细胞质)——提供主要的营养物质,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胚胎发育的场所,(将来发育成雏鸟的部位)
    (6)气室储存气体,由内外两层卵壳膜构成。
    4、未受精的卵,胚盘色浅而小,受精的卵,胚盘色浓而大。
    第一节
    1、遗传:亲子间的相似性。
    2、变异: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3、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4、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最初是从性状开始的,以后才逐渐深入到基因水平。
    5、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征性及行为方式等称为性状。
    6、生物的性状受遗传物质的控制,也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并非都能遗传。有些性状可见, 有些性状难以观察到。
    7、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8、转基因超级鼠的研究:被誉为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9、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不是性状而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10、转基因技术: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 用此技术培育出来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第二节
    1、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
    2、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3、染色体:细胞核内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每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呈双螺旋结构。
    4、染色体的组成 蛋白质分子和基因分子。
    5、染色体的数目成对存在 23对(46条)
    6、的遗传物质。
    7、基因:遗传物质中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是遗传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8、染色体、DNA、基因三者的关系: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一条染色体包含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包含许多基因)
    9、无性生殖的后代、个体之间十分相像,这是因为他们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
    10、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要分开,分别进入两个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也要分开,随染色体而进入两个细胞中。
    11、生物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单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单存在的。
    12、成对的染色体形态大小相似,不成对的染色体形态大小有较大区别。
    13、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3对,也就包含了46个DNA。
    14、 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而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亲代细胞中染色体的水平,其中有一半染色体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第三节
    1、生物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
    2、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若这对基因都是显性,则表现为显性基因的性状,若这对基因都是隐性,则表现为隐性基因的性状。
    3、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之父,遗传学的奠基人。
    (1) 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后,在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显性性状。如:豌豆的高茎与矮茎杂交得到高茎豌豆,则高茎豌豆是显性性状,矮茎豌豆是隐性性状)
    (2) 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的,其基因只有dd。表现为显性性状的,其基因组成为DD或Dd两种。因此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3) 基因组成是Dd,虽然d(隐性)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d并没有受D(显性基因)的影响,还会遗传下去。
    4、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原因:近亲携带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比例较大,其后代患该遗传病的几率就增大。
    第四节
    1、人类体细胞中染色体23对(46条),表示为男性44+XY,女性44+_;其中44条是常染色体,最后2条是性染色体;在人的体细胞中,性染色体有2条。在人的生殖细胞中,性染色体有1条。
    2、男性体细胞中性染色体:分别称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简称XY。因此,男性生殖细胞有两种(22+X或22+Y),分别含X染色体和Y染色体;
    3、女性体细胞中性染色体:都是X染色体。简称_。因此,女性生殖细胞仅一种(22+X):都含X染色体。
    4、X染色体较大,Y染色体较小。
    5、首次发现性染色体的是美国细胞学家———麦克郎;把性染色体分别称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是美国细胞学家———威尔逊和斯特蒂文特。
    6、人的性别决定主要与性染色体有关,也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关。
    7、生男生女机会均等:比例为1∶1,生男生女的概率各占50%。男性产生的精子有两种,它们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且是随机的。若含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则生男孩(XY),若含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则生女孩(_)。
    8、不能对孕妇作胚胎性别诊断:如果单纯追求男孩或女孩,就会打破生育的自然规律,导致性别比例失调,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第五节
    1、引起变异的原因: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
    2、变异的类型:
    3、(1)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基础改变而引起的变异。
    (2)不遗传的变异:单纯由环境而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3)有利变异:对自身有利。
    (4)不利变异:对自身不利。
    3、 生物变异的意义: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培育动、植物的新品种。
    4、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
    5、”南橘北枳”是南方的橘子移到北方之后,味道、色泽等发生变化,不能称为橘,只能称 为枳的现象,原因是二者的基因型虽然相同,但环境条件的改变使性状发生了改变。
    6、变异的应用
    (1)太空椒:基因突变。
    (2)高产抗倒伏小麦:基因重组。
    (3)高产奶牛:人工选择。
    7、把大花生的种子种下去所收获的种子一定都大吗?
    不一定,要由控制花生大小这一相对性状的基因组成来确定的。假设“A为显性基因控制性状”大,“a为隐性基因控制性状”小,大花生的基因组成可能是AA或Aa;如果是AA期后代均表现为大,如果是Aa,其后代就有大、小两种可能(不考虑环境因素)。
    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人类起源于 森林古猿。这一结论的获得有许多化石证据支持。
    2、地球大约形成于46亿年前,原始生命大约诞生于36亿年前。
    3、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有机物和能量,还需要其他一些条件。
    4、科学的推测要有确凿的证据,需要严密的逻辑,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5、原始大气中无氧气,它包括水蒸气,氨气,甲烷,二氧化硫,硫化氢等。 原始地球条件:高温、高压、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无氧气地球约在46亿年前形成,原始生命约在地球形成以后的10亿年左右才形成。
    6、1953年美国,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通过进行火花放电(模拟闪电)合成了多种氨基酸。证明了原始地球上能形成简单有机物。
    7、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因此生命的起源从无机物生成有机物,这一阶段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8、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
    9、原始海洋——生命的摇篮,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10、原始大气简单的有机物原始生命。
    11、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过程如下:无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大分子有机物→原始生命。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1、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2、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系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非常重要的证据。
    3、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来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来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地位越高等。
    4、始祖鸟:1861年,德国。它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似之处,说明鸟类起源于古代爬行类,始祖鸟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
    5、细胞色素C:一种蛋白质。亲缘关系越近,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
    6、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复杂,由低等——高等,由水生——陆生。 现在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进化的结果。
    7、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8、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1)生物的共同祖先———原始生命。因营养方式的不同,再进化为植物(自养)和动物(异养)
    (2)植物进化的历程: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3)无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性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4)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8、化石证据不够全面的原因:
    (1)有的化石人类还未发现
    (2)有的生物没有留下化石
    (3)有的化石遭毁灭。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1、 100年以后,桦尺蠖由浅色占多数变成深色占多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浅色的桦尺蠖在黑色树干上易被捕捉,深色的易幸存下来,繁衍后代。
    2、 保护色及其意义: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十分相似,人们把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所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者捕食猎物是十分有利的。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 除了保护色,动物的警戒色和拟态也有助于生物的生存。
    4、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1859年《物种的起源》。
    5、自然选择的内容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6、 达尔文认为,在自然界,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生存下去,就是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7、 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其中有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8、 变异具有不定向性。有利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后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易被淘汰。
    9、 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
    10、生物的进化: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内因)和自然选择(外因,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不断进化。
    11、自然选择是长期且连续的过程,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12、家养的动物与同种的野生动物相比,往往会发生较大的变异。原因是:这是人工选择的结果。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有目的的选择,叫人工选择。选择速度快。
    第八单元 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1、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2、传染病的特点:传染性、流行性等,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是在患病初期。
    3、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都流行不起来。
    (1)传染源:指能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①传染病患者②病原体携带者③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水传播、接触传播等;
    (3)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4、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
    ①对病人实行“5早”(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诊断、早隔离)
    ②对受感染的动物及时处理(掩埋、焚烧、杀灭等)
    (2)切断传播途径
    ①加强饮食管理
    ②讲卫生、常消毒
    ③消灭媒介动物、设臵防虫设备
    (3)保护易感人群
    ①锻炼身体
    ②预防接种
    5、艾滋病(简称AIDS),1981年在美国首次发现,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第一节、免疫与计划免疫
    1、人体的三道防线:
    (1)第一道:皮肤和黏膜(作用原理:阻挡病原体、分泌物杀菌、纤毛清扫异物)
    (2)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破坏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吞噬细胞分布在血液和组织器官中,能将侵人人体的病原体吞噬消化)
    (3) 第三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胸腺、脾脏等)
    2、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第一、二道防线组成,特点:
    ①生来就有
    ②对多种病原体或异物都起防御作用。
    3、特异性免疫(后天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特点:
    ①出生后形成
    ②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或异物起防御作用。(患天花的人不会再得天花病)
    4、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5、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
    6、抗原淋巴细胞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
    7、免疫:最初指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现指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健康、
    8、 免疫的功能:
    ①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②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
    ③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
    9、疫苗: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于人体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
    10、计划免疫: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预防接种叫计划免疫。
    11、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接种百白破————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
    13、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过强时,进入人体内的某些食物或药物会引起过敏反应。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
    免再次接触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
    第二章 用药和急救
    1、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在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方面都恰到好处,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或危害。
    2、 药物可以分为处方药(R)和非处方药。非处方药简称为OTC,适于消费者容易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小伤小病。 处方药(R):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医嘱服用的药物。
    3、 使用任何药物之前,都应该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了解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和用量、药品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以确保用药安全。
    4、120急救
    5、当溺水、煤气中毒、触电等意外事故引起停止呼吸时,采用人工呼吸的方法急救,最常用的是口对口吹气法。每分钟内吹气的次数是15—20次。
    6、若呼吸与心跳都停止,则同时采用人工呼吸与人工胸外心脏挤压进行急救,一般每做一次人工呼吸,需要做4—5次心脏挤压。按压胸骨下端,使胸骨下陷3—4厘米。
    7、出血一般有内出血和外出血,外出血可分为动脉出血,静脉出血,毛细血管出血三种
    8、毛细血管出血时血液呈红色,从伤口渗出。静脉出血呈暗红色,缓慢而不断从伤口流出。动脉出血时呈鲜红色,从伤口喷出或随心跳一股一股涌出。
    9、静脉出血在远心端包扎,动脉出血再近心端包扎。
    10,小药箱除了备有某些家庭成员特殊需要的药物外,还有一些常用药物。
    第三章 了解自己 增进健康
    1、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
    2、健康的生活不仅需要加强体育锻炼,搞好个人卫生,还要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还应当学会与人相处,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3、心情愉快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良好的情绪和适度的情绪反应,表示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
    4、调节情绪的方法:转移注意力;选择合适的方式宣泄烦恼;自我安慰。
    5、 生活方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各种行为习惯。
    6、目前影响人类健康的已不再是传染病,而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这些疾病称为“生活方式病”或“现代文明病”。
    7、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除了受遗传因素和环境的影响外,还与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速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8、大多数慢性疾病在成年期发生,但不良的生活方式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形成。故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该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开始。
    9、 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意义
    ①有利于预防疾病,特别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②有利于提高健康水平。
    ③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
    10、怎样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①营养配餐
    ②坚持体育锻炼
    ③按时作息
    四、不吸烟、不喝酒
    ⑤拒绝毒品
    ⑥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11、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低浓度的酒精(0.25%)对水蚤的心率有促进作用,高浓度的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抑制作用。烟草浸出液对水蚤的心率有促进作用、因为烟草里含有烟碱(如尼古丁)等成分,有使神经兴奋的作用。
    12、酗酒的危害:酒精会损害人的心脏和血管,酗酒会全使脑处于过度兴奋或麻痹状态,引进神经衰弱和智力减退,长期酗酒,会造成酒精中毒,饮酒过多,还会有生命危险。
    13、吸烟的危害:烟草燃烧时,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对人体的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使人的记忆力和注意力降低,同时还诱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癌等。
    14、毒品的危害: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降低人体免疫功能,使心肺受损,呼吸麻痹,甚至死亡。
    15,健康评价:85 100良好,70 84较好,50 69一般,小于50差。
    初二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2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被称为“绿色水库”的是森林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它包括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二者缺一不可。
    3,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4,生物与生物的关系:捕食关系(吃与被吃的关系)、竞争关系(争夺食物、空间等)、合作关系。
    5,食物链:起点是一定是生产者(植物)。终点是消费者(动物)。食物链中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
    生物初二下册复习知识点
    1、显微镜所看物象是倒像,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的乘积。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细胞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总数越少(大暗少)
    2、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光线暗时:用大光圈、凹面镜
    光线强时: 用小光圈、平面镜
    3、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应滴加一滴清水;制作动物细胞临时装片,应滴加一滴生理盐水,目的是为了保持细胞正常的形态;二者均用稀碘液染色,目的是为了更好观察细胞结构。
    4、动植物细胞的最根本的区别是有无细胞壁,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植物的绿色部分,一般在叶片中才有,当然部分茎也有)
    5、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膜、核、质)
    光合作用的器官是叶,场所是叶绿体;动物植物呼吸作用的场所是线粒体
    细胞核:储存遗传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液泡:存在酸甜苦辣等物质
    生物初二学习技巧
    归纳
    知识归纳将帮助我们系统的整理知识和思路,很有效的提高了复习效率,达到比较好的复习效果。我认为生物知识归纳包括基本知识的归纳、习题归纳和特殊知识点归纳。
    基本知识的归纳就是把书本上的所有知识点有条理的罗列出来,解释各个术语的含义,列出它包含的的种类或分支的方向,并清晰地标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种知识归纳能帮助你准确的理解并牢固的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做这个归纳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参考一些参考书上的归纳,大家可以以之为基本框架,再把更具体的东西,尤其是书上的例子补充进去。
    做这种归纳的最重要意义是什么呢?最重要的意义是帮助你读透课本。这种基本知识归纳只不过是把书上的要点和例子抄在一起,但这个过程你要翻书,几本书一起翻,就可以对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表述做比较,这可以帮助你更透彻的了解这个知识点;而想做一个比较完整、美观的知识归纳,就必须知道什么知识点放什么位置,这就要弄清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又帮助你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点,理清思路。最后再抄写一次,印象就很深刻了。所以做知识归纳最大的用处是在做的过程中帮助你熟悉课本、掌握知识点,其次才是做好了以后看。
    习题归纳就是把做过的错题、好题、经典的题目归在一起,然后写出每道题目的关键,如某个知识点或某种方法或技巧。如果是错题则写出出错的原因,尤其是要写明是哪个知识点的缺漏造成的。如果时间比较充裕,可以把题目抄在本子上,但如果觉得自己没那么多时间,可以在那道题目旁边做个记号,并写上我刚刚提到的“题目的关键”。考试前认真查看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