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临近高考,有些人也终于开始注重学习起来,身边的人无一不是做好准备面临,而只有你还在这里刷着手机。为此小编整理了高三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三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1
    动量
    1.动量和冲量
    (1)动量: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即p=mv.是矢量,方向与v的方向相同.两个动量相同必须是大小相等,方向一致.
    (2)冲量: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做该力的冲量,即I=Ft.冲量也是矢量,它的方向由力的方向决定.
    2.动量定理: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它的动量的变化.表达式:Ft=p′-p或Ft=mv′-mv
    (1)上述公式是一矢量式,运用它分析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冲量、动量及动量变化量的方向.
    (2)公式中的F是研究对象所受的包括重力在内的所有外力的合力.
    (3)动量定理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物体系统.对物体系统,只需分析系统受的外力,不必考虑系统内力.系统内力的作用不改变整个系统的总动量.
    (4)动量定理不仅适用于恒定的力,也适用于随时间变化的力.对于变力,动量定理中的力F应当理解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
    3.动量守恒定律: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表达式:m1v1+m2v2=m1v1′+m2v2′
    (1)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
    ①系统不受外力或系统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②系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虽不为零,但系统外力比内力小得多,如碰撞问题中的摩擦力,爆炸过程中的重力等外力比起相互作用的内力来小得多,可以忽略不计.
    ③系统所受外力的合力虽不为零,但在某个方向上的分量为零,则在该方向上系统的总动量的分量保持不变.
    (2)动量守恒的速度具有“四性”:①矢量性;②瞬时性;③相对性;④普适性.
    4.爆炸与碰撞
    (1)爆炸、碰撞类问题的共同特点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突然发生,作用时间很短,作用力很大,且远大于系统受的外力,故可用动量守恒定律来处理.
    (2)在爆炸过程中,有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动能,系统的动能爆炸后会增加,在碰撞过程中,系统的总动能不可能增加,一般有所减少而转化为内能.
    (3)由于爆炸、碰撞类问题作用时间很短,作用过程中物体的位移很小,一般可忽略不计,可以把作用过程作为一个理想化过程简化处理.即作用后还从作用前瞬间的位置以新的动量开始运动.
    5.反冲现象:反冲现象是指在系统内力作用下,系统内一部分物体向某方向发生动量变化时,系统内其余部分物体向相反的方向发生动量变化的现象.喷气式飞机、火箭等都是利用反冲运动的实例.显然,在反冲现象里,系统的动量是守恒的.
    高三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2
    一、三种产生电荷的方式:
    1、摩擦起电:
    (1)正点荷: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
    (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
    (3)实质:电子从一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
    2、接触起电:
    (1)实质:电荷从一物体移到另一物体;
    (2)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电荷平分;
    (3)、电荷的中和:等量的异种电荷相互接触,电荷相合抵消而对外不显电性,这种现象叫电荷的中和;
    3、感应起电: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
    (1)电荷的基本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实质:使导体的电荷从一部分移到另一部分;
    (3)感应起电时,导体离电荷近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端带同种电荷;
    4、电荷的基本性质:能吸引轻小物体;
    二、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生,亦不能被消失,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
    三、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叫元电荷,用e表示。
    1、e=1.6×10-19c;
    2、一个质子所带电荷亦等于元电荷;
    3、任何带电物体所带电荷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四、库仑定律: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跟它们所带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电荷间的这种力叫库仑力,
    1、计算公式:F=kQ1Q2/r2(k=9.0×109N.m2/kg2)
    2、库仑定律只适用于点电荷(电荷的体积可以忽略不计)
    3、库仑力不是万有引力;
    五、电场:电场是使点电荷之间产生静电力的一种物质。
    1、只要有电荷存在,在电荷周围就一定存在电场;
    2、电场的基本性质: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静止、运动)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电场力;3、电场、磁场、重力场都是一种物质
    六、电场强度: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电场力F跟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叫该点的电场强度;
    1、定义式:E=F/q;E是电场强度;F是电场力;q是试探电荷;
    2、电场强度是矢量,电场中某一点的场强方向就是放在该点的正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与负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相反)
    3、该公式适用于一切电场;4、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公式:E=kQ/r2
    七、电场的叠加:在空间若有几个点电荷同时存在,则空间某点的电场强度,为这几个点电荷在该点的电场强度的矢量和;解题方法:分别作出表示这几个点电荷在该点场强的有向线段,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场强;
    八、电场线:电场线是人们为了形象的描述电场特性而人为假设的线。
    1、电场线不是客观存在的线;
    2、电场线的形状:电场线起于正电荷终于负电荷;G:用锯木屑观测电场线.DAT
    (1)只有一个正电荷:电场线起于正电荷终于无穷远;
    (2)只有一个负电荷:起于无穷远,终于负电荷;
    (3)既有正电荷又有负电荷:起于正电荷终于负电荷;
    3、电场线的作用:
    1、表示电场的强弱:电场线密则电场强(电场强度大);电场线疏则电场弱电场强度小);
    2、表示电场强度的方向:电场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就是该点的场强方向;
    4、电场线的特点:
    1、电场线不是封闭曲线;2、同一电场中的电场线不向交;
    九、匀强电场:电场强度的大小、方向处处相同的电场;匀强电场的电场线平行、且分布均匀;
    1、匀强电场的电场线是一簇等间距的平行线;2、平行板电容器间的电是匀强电场;场
    十、电势差:电荷在电场中由一点移到另一点时,电场力所作的功WAB与电荷量q的比值叫电势差,又名电压。
    1、定义式:UAB=WAB/q;2、电场力作的功与路径无关;
    3、电势差又命电压,国际单位是伏特;
    十一、电场中某点的电势,等于单位正电荷由该点移到参考点(零势点)时电场力作的功;
    1、电势具有相对性,和零势面的选择有关;2、电势是标量,单位是伏特V;
    3、电势差和电势间的关系:UAB=φA-φB;4、电势沿电场线的方向降低;
    时,电场力要作功,则两点电势差不为零,就不是等势面;
    4、相同电荷在同一等势面的任意位置,电势能相同;
    原因:电荷从一电移到另一点时,电场力不作功,所以电势能不变;
    5、电场线总是由电势高的地方指向电势低的地方;
    6、等势面的画法:相另等势面间的距离相等;
    十二、电场强度和电势差间的关系:在匀强电场中,沿场强方向的两点间的电势差等于场强与这两点的距离的乘积。
    1、数学表达式:U=Ed;
    2、该公式的使适用条件是,仅仅适用于匀强电场;
    3、d是两等势面间的垂直距离;
    十三、电容器:储存电荷(电场能)的装置。
    1、结构:由两个彼此绝缘的金属导体组成;
    2、最常见的电容器:平行板电容器;
    十四、电容:电容器所带电荷量Q与两电容器量极板间电势差U的比值;用“C”来表示。
    1、定义式:C=Q/U;
    2、电容是表示电容器储存电荷本领强弱的物理量;
    3、国际单位:法拉简称:法,用F表示
    4、电容器的电容是电容器的属性,与Q、U无关;
    十五、平行板电容器的决定式:C=εs/4πkd;(其中d为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又称板间距;k是静电力常数,k=9.0×109N.m2/c2;ε是电介质的介电常数,空气的介电常数最小;s表示两极板间的正对面积;)
    1、电容器的两极板与电源相连时,两板间的电势差不变,等于电源的电压;
    2、当电容器未与电路相连通时电容器两板所带电荷量不变;
    十六、带电粒子的加速:
    1、条件:带电粒子运动方向和场强方向垂直,忽略重力;
    2、原理:动能定理:电场力做的功等于动能的变化:W=Uq=1/2mvt2-1/2mv02;
    3、推论:当初速度为零时,Uq=1/2mvt2;
    4、使带电粒子速度变大的电场又名加速电场;
    高三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3
    1、受力分析,往往漏“力”百出
    对物体受力分析,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分析方法有“整体法”与“隔离法”两种。
    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可以说贯穿着整个高中物理始终,如力学中的重力、弹力(推、拉、提、压)与摩擦力(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电场中的电场力(库仑力)、磁场中的洛伦兹力(安培力)等。
    在受力分析中,最难的是受力方向的判别,最容易错的是受力分析往往漏掉某一个力。在受力分析过程中,特别是在“力、电、磁”综合问题中,第一步就是受力分析,虽然解题思路正确,但考生往往就是因为分析漏掉一个力(甚至重力),就少了一个力做功,从而得出的答案与正确结果大相径庭,痛失整题分数。
    还要说明的是在分析某个力发生变化时,运用的方法是数学计算法、动态矢量三角形法(注意只有满足一个力大小方向都不变、第二个力的大小可变而方向不变、第三个力大小方向都改变的情形)和极限法(注意要满足力的单调变化情形)。
    2、对摩擦力认识模糊
    摩擦力包括静摩擦力,因为它具有“隐敝性”、“不定性”特点和“相对运动或相对趋势”知识的介入而成为所有力中最难认识、最难把握的一个力,任何一个题目一旦有了摩擦力,其难度与复杂程度将会随之加大。
    最典型的就是“传送带问题”,这问题可以将摩擦力各种可能情况全部包括进去,建议高三党们从下面四个方面好好认识摩擦力:
    (1)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永远与其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这里难就难在相对运动的认识;说明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略小于静摩擦力,但往往在计算时又等于静摩擦力。还有,计算滑动摩擦力时,那个正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
    (2)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永远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相反。显然,最难认识的就是“相对运动趋势方”的判断。可以利用假设法判断,即:假如没有摩擦,那么物体将向哪运动,这个假设下的运动方向就是相对运动趋势方向;还得说明一下,静摩擦力大小是可变的,可以通过物体平衡条件来求解。
    (3)摩擦力总是成对出现的。但它们做功却不一定成对出现。其中一个的误区是,摩擦力就是阻力,摩擦力做功总是负的。无论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都可能是动力。
    (4)关于一对同时出现的摩擦力在做功问题上要特别注意以下情况:
    可能两个都不做功。(静摩擦力情形)
    可能两个都做负功。(如子弹打击迎面过来的木块)
    可能一个做正功一个做负功但其做功的数值不一定相等,两功之和可能等于零(静摩擦可不做功)、
    可能小于零(滑动摩擦)
    也可能大于零(静摩擦成为动力)。
    可能一个做负功一个不做功。(如,子弹打固定的木块)
    可能一个做正功一个不做功。(如传送带带动物体情形)
    (建议结合讨论“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做功”情形)
    3、对弹簧中的弹力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弹簧或弹性绳,由于会发生形变,就会出现其弹力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但要注意的是,这种形变不能发生突变(细绳或支持面的作用力可以突变),所以在利用牛顿定律求解物体瞬间加速度时要特别注意。
    还有,在弹性势能与其他机械能转化时严格遵守能量守恒定律以及物体落到竖直的弹簧上时,其动态过程的分析,即有速度的情形。
    4、对“细绳、轻杆”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在受力分析时,细绳与轻杆是两个重要物理模型,要注意的是,细绳受力永远是沿着绳子指向它的收缩方向,而轻杆出现的情况很复杂,可以沿杆方向“拉”、“支”也可不沿杆方向,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5、关于小球“系”在细绳、轻杆上做圆周运动与在圆环内、圆管内做圆周运动的情形比较
    这类问题往往是讨论小球在点情形。其实,用绳子系着的小球与在光滑圆环内运动情形相似,刚刚通过点就意味着绳子的拉力为零,圆环内壁对小球的压力为零,只有重力作为向心力;而用杆子“系”着的小球则与在圆管中的运动情形相似,刚刚通过点就意味着速度为零。因为杆子与管内外壁对小球的作用力可以向上、可能向下、也可能为零。还可以结合汽车驶过“凸”型桥与“凹”型桥情形进行讨论。
    6、对物理图像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物理图像可以说是物理考试必考的内容。可能从图像中读取相关信息,可以用图像来快捷解题。随着试题进一步创新,现在除常规的速度(或速率)-时间、位移(或路程)-时间等图像外,又出现了各种物理量之间图像,认识图像的方法就是两步:一是一定要认清坐标轴的意义;二是一定要将图像所描述的情形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关于图像各种情况我们已经做了专项训练。)
    7、对牛顿第二定律F=ma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第一、这是一个矢量式,也就意味着a的方向永远与产生它的那个力的方向一致。(F可以是合力也可以是某一个分力)
    第二、F与a是关于“m”一一对应的,千万不能张冠李戴,这在解题中经常出错。主要表现在求解连接体加速度情形。
    第三、将“F=ma”变形成F=mv/t,其中,a=v/t得出v=at这在“力、电、磁”综合题的“微元法”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几年连续考到)。
    第四、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是必须掌握的重点实验,特别要注意:
    (1)注意实验方法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2)注意实验装置和改进后的装置(光电门),平衡摩擦力,沙桶或小盘与小车质量的关系等;
    (4)注意数据处理时,对纸带匀加速运动的判断,利用“逐差法”求加速度。(用“平均速度法”求速度)
    (5)会从“a-F”“a-1/m”图像中出现的误差进行正确的误差原因分析。
    8、对“机车启动的两种情形”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机车以恒定功率启动与恒定牵引力启动,是动力学中的一个典型问题。
    这里要注意两点:
    (1)以恒定功率启动,机车总是做的变加速运动(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大);以恒定牵引力启动,机车先做的匀加速运动,当达到额定功率时,再做变加速运动。最终速度即“收尾速度”就是vm=P额/f。
    (2)要认清这两种情况下的速度-时间图像。曲线的“渐近线”对应的速度。
    还要说明的,当物体变力作用下做变加运动时,有一个重要情形就是: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平衡时,速度有一个最值。即有一个“收尾速度”,这在电学中经常出现,如:“串”在绝缘杆子上的带电小球在电场和磁场的共同作用下作变加速运动,就会出现这一情形,在电磁感应中,这一现象就更为典型了,即导体棒在重力与随速度变化的安培力的作用下,会有一个平衡时刻,这一时刻就是加速度为零速度达到极值的时刻。凡有“力、电、磁”综合题目都会有这样的情形。
    9、对物理的“变化量”、“增量”、“改变量”和“减少量”、“损失量”等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研究物理问题时,经常遇到一个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最典型的是动能定理的表达(所有外力做的功总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这时就会出现两个物理量前后时刻相减问题,小伙伴们往往会随意性地将数值大的减去数值小的,而出现严重错误。
    其实物理学规定,任何一个物理量(无论是标量还是矢量)的变化量、增量还是改变量都是将后来的减去前面的。(矢量满足矢量三角形法则,标量可以直接用数值相减)结果正的就是正的,负的就是负的。而不是错误地将“增量”理解增加的量。显然,减少量与损失量(如能量)就是后来的减去前面的值。
    10、两物体运动过程中的“追遇”问题
    两物体运动过程中出现的追击类问题,在高考中很常见,但考生在这类问题则经常失分。常见的“追遇类”无非分为这样的九种组合:一个做匀速、匀加速或匀减速运动的物体去追击另一个可能也做匀速、匀加速或匀减速运动的物体。显然,两个变速运动特别是其中一个做减速运动的情形比较复杂。
    虽然,“追遇”存在临界条件即距离等值的或速度等值关系,但一定要考虑到做减速运动的物体在“追遇”前停止的情形。另外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除利用数学方法外,往往通过相对运动(即以一个物体作参照物)和作“V-t”图能就得到快捷、明了地解决,从而既赢得考试时间也拓展了思维。
    值得说明的是,最难的传送带问题也可列为“追遇类”。还有在处理物体在做圆周运动追击问题时,用相对运动方法。如,两处于不同轨道上的人造卫星,某一时刻相距最近,当问到何时它们第一次相距最远时,的方法就将一个高轨道的卫星认为静止,则低轨道卫星就以它们两角速度之差的那个角速度运动。第一次相距最远时间就等于低轨道卫星以两角速度之差的那个角速度做半个周运动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