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大题答题技巧


    地理,这门课程在与高中其他的课程相比,它有着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交融。理科的严谨性与文科的灵活性,它都包含其中。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地理大题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大题答题技巧
    1.设问形式
    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高考中特征描述类试题,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图中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描述”图示地区年降水量或地形区“分布状况”,“简述”图中某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从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水流速度、流量季节变化等方面
    “归纳”河流的“主要特征”等。
    2.答题模板
    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的基本思路如下:
    区域空间定位(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
    ↓
    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和图文信息
    ↓
    特征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区域内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等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区域人类活动的主要特征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成因等)
    ↓
    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
    ↓
    简洁、准确描述
    3.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1)要正确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就要掌握描述的方向和角
    度,即从哪些方面去分析
    ①地形特征:地形类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地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名称及分布。
    ②地势特征:地势起伏状况(如西北高、东南低),地势高低(如青藏高原地势较高)。
    ③地表环境特征:气候(湿、热、冷、干)、植被状况、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等。
    ④河流的水文特征:水量、汛期(长短、次数)、结冰期、凌汛、含沙量、水能蕴藏量等。
    ⑤河流的水系特征:发源地、流向与注入海洋,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对称与否)及河网形状,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的省区、重要城市、主要地形区。
    ⑥气候特征:气温(季节变化、积温、生长期)——热量条件,降水(季节变化、干湿变化)——水分条件,气温和降水的组合状况(如雨热同期)。
    ⑦农业生产特征: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种类及分布、农业部门结构、生产水平(商品率、机械化水平、生产经营方式、集约化程度、专业化水平)。
    ⑧工业生产特征:地域分布、发达程度、主要部门及结构、技术水平。
    ⑨区域特征: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水文)、社会经济特征(农业、工业、贸易、旅游、交通、城市、人口等)。
    ⑩等值线特征:等值线数值高低、延伸方向、弯曲趋势、疏密变化等。
    (2)描述语言的组织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明确要描述什么,即描述的方向,主要是将地理问题和地理原理相对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②描述的全面性,即描述的角度和层次是否完整。
    ③描述的专业性,关键词不能丢而且要准确,尽量使用学科术语而不能口语化等。
    高一地理五类试题解题技巧
    根据变化要素,预测未知
    区位分析既要说明某地理事物的位置,又要说明其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联系即是影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三大因素。其中自然条件是基础,技术条件是保障,而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
    答区位分析坚持四个原则:
    一要点全,如分析影响因素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对比分析既要找出两者的相同也要找出不同。
    二是主导因素突出,避免蜻蜓点水,面面俱到。
    三是回答问题要具体,有针对性。
    四是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区位因素。注意根据变化的要素,推知变化的方向。分析区位因素的思路一般是:在何处(即经纬度位置或相对邻位置)→有什么(即有哪些地理事物)→为什么(即影响地理事物的因素有哪些,主导因素是什么)→怎么样(即怎么变,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把握因与果的联系
    成因分析类试题,通常的设问形式有:“试分析_地理现象的(自然或社会)原因”,“分析_地理事物的成因”,指出_形成的影响因素,简述理由,说明_原因等。
    答题的基本思路是:在哪里(位置)——为什么——形成_结果。即第一步说明位置,以明确讲述的是哪里,第二步根据要回答的内容解释原因,第三步得出结果。
    在回答原因类试题时,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联系。
    高一地理记忆能力训练的途径
    1.形成地理知识结构
    不同层次的结构组成了地理学科的整体。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认为:(1)如果懂得了基本结构中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理解其它类似的事物;(2)把一件事物放进构造好的模式里,就不易忘记。地理科学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而“结构”则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从某种角度看,学生的学习实际上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结构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地理知识结构,促进地理知识的系统化,以达到最终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目的。
    2.重视地理图像
    图像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教师应充分应用地理图像,努力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一定的地理知识表象,以加强学生的记忆效果。
    3.利用地理技巧
    大量的研究实践证明,按照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规律归纳总结出来的科学记忆方法在地理学习中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就像训练其它技能一样,记忆能力也可以经过训练而达到快速、准确、持久的目的。在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也先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可贵的记忆方法,例如口诀、歌谣、谐音等记忆法,都是些很成功的记忆方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4.重视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自信心、愿望和兴趣等。对于生理健康的人,都有记忆能力,而且潜力巨大,但善于利用它的人很少。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不同的地理教学手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只要学生愿意学,主动去学,那么记忆地理知识的潜能就能够得到充分挖掘。
    5.及时复习和练习
    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总是先快后慢。这就要求教师及时组织复习,利用课前提问、阶段测验等方式反复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
    知识只有在运用以后,才可能加深理解,而理解是记忆的前提。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适时、适当地设计些适应性练习,让学生在地理练习中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强化记忆,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