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生物详细的知识点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是不是经常追着老师要知识点?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八年级上册生物详细的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八年级上册生物详细的知识点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一、腔肠动物
    1、常见的腔肠动物有:水螅、海蜇、海葵、水母、珊瑚虫等
    2、腔肠动物的代表动物:水螅
    3、生活环境:水流缓慢、水草繁茂的清洁淡水中。
    4、外部形态:有触手,用于探寻和捕食猎物。
    5、身体:辐射对称(水螅的身体只能分出上下,分不出左右,前后,背腹,经过身体纵轴可以将身体分为几个对称的两部分)
    6、内部结构:水螅的身体由内胚层和外胚层构成,内胚层围成的空腔叫消化腔,外胚层上有刺细胞。
    5、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6、水螅的纵切面示意图
    二、扁形动物
    1、常见的扁形动物有:涡虫、华枝睾血虫、血吸虫、绦虫。
    2、扁形动物的代表动物是:涡虫
    3、生活环境:在清澈溪流中的石块下面
    4、外部形态:身体背腹扁平,身体呈两侧对称,也叫左右对称。
    5、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生殖器官很发达,大多数扁形动物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
    6、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身体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一、线形动物
    1、常见的线形动物有:蛔虫、绕虫、钩虫、丝虫、线虫。
    2、代表动物:蛔虫
    3、生活环境:寄生在人的小肠内,靠吸食小肠中半消化的食糜生活。
    4、形态结构:身体呈圆柱形,中段较粗,两端较细,体表有角质层。
    5、内部结构:消化管的结构简单,肠仅由一层细胞构成,但生殖器官发达,无专门的运动器官。
    6、蛔虫病的感染途径:和虫卵有关系
    (1)人喝了带有虫卵的生水。
    (2)吃了沾有虫卵的蔬菜。
    (3)沾有虫卵的手去拿食物
    7、蛔虫病的预防
    (1)首先注意个人卫生,
    (2)不喝不洁净的生水,蔬菜。
    (3)水果要洗干净,
    (4)饭前便后要洗手
    (5)粪便要经过处理杀死虫卵后再使用
    8、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二、环节动物
    1、常见的环节动物有:蚯蚓、沙蝉、蛭。
    2、代表动物:蚯蚓
    3、外形:身体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
    4、环带:距离环带近的是前端,距离环带远的是后端。
    5、用手摸蚯蚓的表面,感觉到粗糙不平,这就是刚毛。
    6、蚯蚓的呼吸:湿润的体壁
    7、运动:刚毛和肌肉的配合完成运动。
    8、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和疣足辅助运动。
    9、蚯蚓的作用:
    (1)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2)含有蛋白质、脂肪,营养价值高。
    (3)药用
    (4)帮助处理生活垃圾,消除环境污染。
    八年级上册生物重要知识点归纳
    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神经元具有日周期节律活动,这个核团是体内日周期节律活动的控制中心。破坏动物的视交叉上核,原有的一些日周期节律性活动。
    体温调节
    动物实验中观察到,在下丘脑以下横切脑干后,其体温就不能保持相对稳定;若在间脑以上切除大脑后,体温调节仍能维持相对稳定。现已肯定,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前部是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所在部位,它们感受着体内温度的变化;下丘脑后部是体温调节的整合部位,能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以保持体温稳定于一定水平。
    摄食行为调节
    用埋藏电极刺激清醒动物下丘脑外侧区,则引致动物多食,而破坏此区后,则动物拒食;电刺激下丘脑腹内
    侧核则动物拒食,破坏此核后,则动物食欲增大而逐渐肥胖。由此认为,下丘脑外侧区存在摄食中枢,而腹内侧核存在所谓饱中枢,后者可以抑制前者的活动。用微电极分别记录下丘脑外侧区和腹内侧核的神经元放电,观察到动物在饥饿情况下,前者放电频率较高而后者放电频率较低;静脉注入葡萄糖后,则前者放电频率减少而后者放电频率增多。说明摄食中枢与饱中枢的神经元活动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这些神经元对血糖敏感,血糖水平的高低可能调节着摄食中枢和饱中枢的活动。
    水平衡调节
    水平衡包括水的摄入与排出两个方面,人体通过渴感引起摄水,而排水则主要取决于肾脏的活动。损坏下丘脑可引致烦渴与多尿,说明下丘脑对水的摄入与排出均有关系。
    下丘脑内控制摄水的区域与上述摄食中枢极为靠近。破坏下丘脑外侧区后,动物除拒食外,饮水也明显减少;刺激下丘脑外侧区某些部位,则可引致动物饮水增多。
    下丘脑控制排水的功能是通过改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来完成的。下丘脑内存在着渗透压感受器,它能感受血液的晶体渗透压变化来调节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渗透压感受器和抗利尿激素合成的神经元均在视上核和室旁核内。一般认为,下丘脑控制摄水的区域与控制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核团在功能上是有联系的,两者协同调节着水平衡。
    调节腺垂体激素分泌
    下丘脑的神经分泌小细胞能合成调节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肽类化学物质,称为下丘脑调节肽。这些调节肽在合成后即经轴突运输并分泌到正中隆起,由此经垂体门脉系统到达腺垂体,促进或抑制某种腺垂体激素的分泌。下丘脑调节肽已知的有九种: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素释放激素、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生长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促黑色细胞激素释放抑制因子,催乳素释放因子、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
    对情绪反应的影响
    下丘脑内存在所谓防御反应区,它主要位于下丘脑近中线两旁的腹内侧区。在动物麻醉条件下,电刺激该区可获得骨骼肌的舒血管效应(通过交感胆碱能舒血管纤维),同时伴有血压上升、皮肤及小肠血管收缩、心率加速和其他交感神经性反应。在动物清醒条件下,电刺激该区还可出现防御性行为。在人类,下丘脑的疾病也往往伴随着不正常的情绪反应。
    八年级生物上册复习知识点总结
    腺垂体主要由大脑基底动脉发出的垂体上动脉供应。垂体上动脉从结节部上端进入神经垂体的漏斗,在该处形成袢样的窦状毛细血管网,称第一级毛细血管网。
    远侧部
    远侧部(parsdistalis)的腺细胞排列成团索状,少数围成小滤泡,细胞间具有丰富的窦状毛细血管和少量结缔组织。在HE染色切片中,依据腺细胞着色的差异,可将其分为嗜色细胞和嫌色细胞两大类。嗜色细胞(chromophilcell)又分为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两种。应用电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可观察到各种腺细胞均具有分泌蛋白类激素细胞的结构特点,而各类腺细胞胞质内颗粒的形态结构、数量及所含激素的性质存在差异,可以此区分各种分泌不同激素的细胞,并以所分泌的激素来命名。
    嗜酸性细胞
    数量较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4~19mμ胞质内含嗜酸性颗粒,一般较嗜碱性细胞的颗粒大。嗜酸性细胞分两种:
    ①生长激素细胞,(somatotroph,STHcell)数量较多,电镜下见胞质内含大量电子密度高的分泌颗粒,直径350-~400nm。此细胞合成和释放的生长激素(growthhormone,GH;或somatotropin)能促进体内多种代谢过程,尤能刺激骺软骨生长,使骨增长。在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可致垂体侏儒症,分泌过多引起巨人症,成人则发生肢端肥大症。
    ②催乳激素细胞(mammotroph,prolactincell),男女两性的垂体均有此种细胞,但在女性较多。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胞质内分泌颗粒的直径小于200nm;而在妊娠和哺乳期,分泌颗粒的直径可增大至600nm以上,颗粒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细胞数量也增多并增大。此细胞分泌的催乳激素(mammotropin或prolactin)能促进乳腺发育和乳汁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