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阶段的历史必背知识点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我们想学会好历史,就要去感情深受,带入自己,很多历史真的很有趣,当你对其感兴趣的时候,你的学习动力就有了,自然就会想去学习了。所以我们要确定自己的学习方法,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一阶段的历史必背知识点,希望能助你一臂之力!
    高一阶段的历史必背知识点1
    一、素称发达的古代手工业
    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
    夏商周时期,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二、高超的冶金技术
    1.冶铜技术
    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夏:铸造比较讲究→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春秋至秦汉:广泛采用鎏金、镶嵌工艺
    2.冶铁技术西周:已有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汉代:铁农具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3.炼钢技术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世界
    三、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3.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制出白瓷
    4.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一批名窑。
    6.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7.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高速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明中后期又烧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为有名,到了清代,还发明了珐琅瓷。
    _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
    四、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2.商代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
    3.战国时期:锦、绢、罗、纱等丝织品产量大,质量高。
    4.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汉唐时期丝绸外销数量激增
    5.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的丝织业中心。
    高一阶段的历史必背知识点2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
    1.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1)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造(国家工业化,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①时间的长期性。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③“一化”为主体,“三改”为两翼。
    “三改”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一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实施。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过程: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A、形式:国家资本主义B、政策:和平赎买。
    对农业、手工业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形式。
    (2)历史意义:A、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B、是中国历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局限性:后期工作急躁和粗糙。
    二、中共八大
    A、时间:1956年
    B、内容:(1)指出国内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2)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朝气经济建设方针。
    C、意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三、错误探索表现: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影响:使“左”倾错误(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B、“_”对经济建设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失去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详参P57最后一段。
    四、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基本内容:(1)思想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重点转移: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重要决定:改革开放。
    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
    2.经济体制改革
    (1)起步:农村的经济改革(重点,三农问题)
    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早从安徽、四川两省开始。)
    作用:极大调动农民积极性;根本改变农村面貌;推动城市改革。
    (2)城市企业改革: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意义:通过这些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3.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首先)——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2)经济特区有五个: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1988年)。
    (3)1990年,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五.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1.以1992年_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2.中共十四大:时间:1992年10月;内容:确立了_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一阶段的历史必背知识点3
    一、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