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赏月的圣地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中秋节赏月的圣地内容,欢迎使用学习!
    
    中秋节赏月的圣地
    1、苏州|石湖串月
    石湖串月是苏州石湖著名景观,是与平湖秋月、卢沟晓月、三潭印月相齐名的四大赏月胜地。
    农历八月十七子夜,皓月当空之时,9个环洞各映月影一轮于湖水之中,形成“九月一串”之奇观,令人赏心悦目。
    2、桂林|象山夜月
    象鼻山位于桂林市东南漓江右岸,山因酷似一只大象站在江边伸鼻吸水,因此得名,是桂林的象征。
    象鼻和象身中间有一水月洞,江水从洞中横贯而过。中秋之夜,乘小舟作江上游,驶入水月洞,便见“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不还流”的绝妙景观。再上行数十步到水月洞,洞高1米,深2米,形似半月,洞映入水,恰如满月。到了夜间明月初升,象山水月,景色秀丽无比。
    3、扬州|二十四桥月夜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据说二十四桥原为吴家砖桥,周围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本是文人欢聚,歌妓吟唱之地。唐代时有二十四歌女,一个个姿容媚艳,体态轻盈,曾于月明之夜来此吹箫弄笛,巧遇杜牧,其中一名歌女特地折素花献上,请杜牧赋诗。
    4、湖南|洞庭湖月两澄明
    洞庭湖的美景,古人早有总结,清代《洞庭湖志》所载"潇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远浦归帆"、"平沙落雁"、"渔村夕照"、"江天幕雪"以及"日景"、"月影"、"云影"、"雪影"、"山影"、"塔影"、"帆影"、"渔影"、"鸥影"、"雁影"等洞庭湖"十影"。
    5、江西|庐山赏月
    奇秀天下的庐山屹立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中秋之夜,在上匡庐赏月也许是人生中难忘的经历。山上空气清新,森林、花鸟、温泉、飞瀑、峭壁、别墅一应俱全,形成完善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中秋的月色,在山上看起来显得更加清冽,更加明朗,仿佛伸手可及,让人欲乘风而去。又或走在牯岭镇上,抬头看明月如镜,月色撒在地上,四下如同镀上一层银色的光泽。
    6、安徽|黄山邀月
    黄山雄踞于安徽省南部,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而闻名于世。其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相映争辉。
    在南国还是初秋时节的中秋佳节,黄山却已层林尽染。漫山的红叶,映着名传天下的黄山迎客松,苍翠中透出绚烂,更显黄山的秀美。入夜,盈盈明月高悬夜空,山雾如轻纱般将月儿笼在其中,透出朦胧而神秘的皎皎月光。
    黄山最佳赏月地点:光明顶、天都峰、莲花峰。
    中秋节的由来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 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 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 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相关诗句
    1、《秋宵月下有怀》(唐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2、《八月十五夜玩月》(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3、《中秋月》(唐齐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4、《中秋待月》(唐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