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尔基说过:“天才就是劳动,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即可以熄灭,也可以旺盛的燃烧起来,而是它门成为熊熊烈火的方法那就是劳动。”劳动就是勤奋,勤奋是产生天才的根本原因。勤奋学习也是这样,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助你一臂之力!
    高二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KMnO4/H+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含有C=C、—C≡C—、—OH(较慢)、—CHO的物质 苯环相连的侧链碳上有氢原子的苯的同系物(但苯不反应)
    2)无机物: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2-、SO2、SO32-、Br-、I-、Fe2+
    3.与Na反应的有机物:含有—OH、—COOH的有机物
    与NaOH反应的有机物:常温下,易与含有酚羟基、—COOH的有机物反应
    加热时,能与卤代烃、酯反应(取代反应)
    与Na2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酚羟基的有机物反应生成酚钠和NaHCO3;
    含有—COO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CO2气体;
    含有—SO3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磺酸钠并放出CO2气体。
    与NaH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OOH、—SO3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磺酸钠并放出等物质的量的CO2气体。
    4.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
    (1)2Al + 6H+ == 2 Al3+ + 3H2↑ 2Al + 2OH- + 2H2O == 2 AlO2- + 3H2↑
    (2)Al2O3 + 6H+ == 2 Al3+ + 3H2O Al2O3 + 2OH- == 2 AlO2- + H2O
    (3)Al(OH)3 + 3H+ == Al3+ + 3H2O Al(OH)3 + OH- == AlO2- + 2H2O
    (4)弱酸的酸式盐,如NaHCO3、NaHS等等
    NaHCO3 + HCl == NaCl + CO2↑ + H2O NaHCO3 + NaOH == Na2CO3 + H2O
    NaHS + HCl == NaCl + H2S↑ NaHS + NaOH == Na2S + H2O
    (5)弱酸弱碱盐,如CH3COONH4、(NH4)2S等等
    2CH3COONH4 + H2SO4 == (NH4)2SO4 + 2CH3COOH
    CH3COONH4 + NaOH == CH3COONa + NH3↑+ H2O
    (NH4)2S + H2SO4 == (NH4)2SO4 + H2S↑
    (NH4)2S +2NaOH == Na2S + 2NH3↑+ 2H2O
    有机化学知识点
    (6)氨基酸,如甘氨酸等
    H2NCH2COOH + HCl → HOOCCH2NH3Cl
    H2NCH2COOH + NaOH → H2NCH2COONa + H2O
    (7)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链的链端或支链上仍有呈酸性的—COOH和呈碱性的—NH2,故蛋白质仍能与碱和酸反应。
    5.银镜反应的有机物
    (1)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HO的物质: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等)
    (2)银氨溶液[Ag(NH3)2OH](多伦试剂)的配制:
    向一定量2%的AgNO3溶液中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至刚刚产生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消失。
    (3)反应条件:碱性、水浴加热 酸性条件下,则有Ag(NH3)2+ + OH - + 3H+ == Ag+ + 2NH4+ + H2O而被破坏。
    (4)实验现象:①反应液由澄清变成灰黑色浑浊;②试管内壁有银白色金属析出
    (5)有关反应方程式:AgNO3 + NH3·H2O == AgOH↓ + NH4NO3 AgOH + 2NH3·H2O == Ag(NH3)2OH + 2H2O
    银镜反应的一般通式: RCHO + 2Ag(NH3)2OH→2 Ag↓+ RCOONH4 + 3NH3 + H2O
    【记忆诀窍】: 1—水(盐)、2—银、3—氨
    甲醛(相当于两个醛基):HCHO + 4Ag(NH3)2OH→4Ag↓+ (NH4)2CO3 + 6NH3 + 2H2O
    乙二醛: OHC-CHO + 4Ag(NH3)2OH→4Ag↓+ (NH4)2C2O4 + 6NH3 + 2H2O
    甲酸: HCOOH + 2 Ag(NH3)2OH→2 Ag↓+ (NH4)2CO3 + 2NH3 + H2O
    葡萄糖:(过量)CH2OH(CHOH)4CHO +2Ag(NH3)2OH→2Ag↓+CH2OH(CHOH)4COONH4+3NH3 + H2O
    (6)定量关系:—CHO~2Ag(NH)2OH~2 Ag HCHO~4Ag(NH)2OH~4 Ag
    6.与新制Cu(OH)2悬浊液(斐林试剂)的反应
    (1)有机物:羧酸(中和)、甲酸(先中和,但NaOH仍过量,后氧化)、醛、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甘油等多羟基化合物。
    (2)斐林试剂的配制:向一定量10%的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2%的CuSO4溶液,得到蓝色絮状悬浊液(即斐林试剂)。
    (3)反应条件:碱过量、加热煮沸
    (4)实验现象:
    ① 若有机物只有官能团醛基(—CHO),则滴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中,常温时无变化,加热煮沸后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② 若有机物为多羟基醛(如葡萄糖),则滴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中,常温时溶解变成绛蓝色溶液,加热煮沸后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5)有关反应方程式:2NaOH + CuSO4 == Cu(OH)2↓+ Na2SO4
    RCHO + 2Cu(OH)2→RCOOH + Cu2O↓+ 2H2O
    HCHO + 4Cu(OH)2→CO2 + 2Cu2O↓+ 5H2O
    OHC-CHO + 4Cu(OH)2→HOOC-COOH + 2Cu2O↓+ 4H2O
    HCOOH + 2Cu(OH)2→CO2 + Cu2O↓+ 3H2O
    CH2OH(CHOH)4CHO + 2Cu(OH)2→CH2OH(CHOH)4COOH + Cu2O↓+ 2H2O
    (6)定量关系:—COOH~? Cu(OH)2~? Cu2+ (酸使不溶性的碱溶解)
    —CHO~2Cu(OH)2~Cu2O HCHO~4Cu(OH)2~2Cu2O
    7.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有机物:卤代烃、酯、糖类(单糖除外)、肽类(包括蛋白质)
    8.能跟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酚类化合物。
    9.能跟I2发生显色反应:淀粉。
    10.能跟浓硝酸发生颜色反应:含苯环的天然蛋白质
    11.能使溴水(Br2/H2O)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① 通过加成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C、—C≡C—的不饱和化合物
    ② 通过取代反应使之褪色:酚类 注意:苯酚溶液遇浓溴水时,除褪色现象之外还产生白色沉淀。
    ③ 通过氧化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HO(醛基)的有机物(有水参加反应)注意:纯净的只含有—CHO(醛基)的有机物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④ 通过萃取使之褪色:液态烷烃、环烷烃、苯及其同系物、饱和卤代烃、饱和酯
    (2)无机物① 通过与碱发生歧化反应 3Br2 + 6OH- == 5Br- + BrO3- + 3H2O或Br2 + 2OH- == Br- + BrO- + H2O
    ② 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2-、SO2、SO32-、I-、Fe2+
    高二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N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Z
    1.原子( A X )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 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高二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3
    一、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CO(g)+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二、化学能与电能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
    (电力)火电(火力发电)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缺点:环境污染、低效
    原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优点:清洁、高效
    2、原电池原理(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2)电解质溶液(3)闭合回路(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7)原电池的应用: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③设计原电池。④金属的防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