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大全


    灵魂是种子,它可以在知识之水的浇淋下长成参天大树,也可以在知识之水的浸泡下发成一颗绿豆芽。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2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录
    2022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
    高考语文古代基础常识
    提高语文成绩的窍门
    2022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古今异义词
    《烛之武退秦师》
    1.贰:贰于楚也。
    (古义:从属二主,动词;今义:“二”的大写,数词。)
    2.东道主: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使者,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夫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荆轲刺秦王》
    5.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6.币:持千金之资币
    (古义:礼物。今义:货币)物
    7.穷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阻塞不通,此为“处境困难”。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8.偏袒: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9.郎中: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10.提: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古义:投击。今义:拿着)
    11.股:断其左股。
    (古义:大腿。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12.购:今闻将军之首。
    (古义:用重金收买。今义:购买,对象是商品)
    13.穷:图穷而匕首见。
    (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古用“贫”来表示)
    14.假借:愿大王少假借之。
    (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借用别人的)
    15.提: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古义: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无“投”之义)
    《鸿门宴》
    16.婚姻: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多指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17.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义;……的原因;今义:因果关系连词,表结果)
    18.非常: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变故。今义:程度副词)
    19.河:将军战河北。
    (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河北:黄河以北。)
    20.河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河南省)
    21.鱼肉: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古义:鱼和肉,指被欺凌。今义:略)
    22.再: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23.山东: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肴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24.细说: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指详细地说)
    高中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⑴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⑶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
    ⑷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北朝民歌《木兰诗》)
    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用"为"表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且相如素贱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陶渊明《桃花源记》)
    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洵《六国论》)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⑺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例如:
    ①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 察今》)
    "是吾剑之所从坠"同样是判断句。主语由"是"充当,翻译为"这";谓语是名词短语,由所字结构(所……的地方)充当的。全句翻译为:这(就是)我的宝剑所掉下去的地方啊。
    注意点: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
    ⑴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禽,通"擒") 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⑵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⑶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⑷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
    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叫做是意念被动句,这种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但翻译时需要翻译成被动句。
    例如: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张衡传》)
    ⑤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范晔《张衡传》)
    注意点:"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就是此种用法。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其中的"见"不表示被动,可以理解为"我"。
    还有,"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这是一个难点,注意理解掌握。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主语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常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
    ⑵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⑶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诗自序》)
    ⑷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不若与人。'"
    2、谓语省略
    谓语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例如: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例如: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荀子》)
    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
    例如:
    ①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左传.肴之战》)
    ②郑穆公使(人)视客馆。(《左传.肴之战》)
    ③屠惧,投(之)以骨。(蒲松龄《狼》)
    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
    ①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战国策.千金市马)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司马迁《鸿门宴》)
    ③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蒲松龄《促织》)
    ④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⑤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6、分句的省略
    例如:
    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至远),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讨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四、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动+以+宾。
    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2、动+于(乎,相当"于")+宾。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3、形+于+宾。
    例如: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4、介词宾语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例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晏子治东阿》
    渺渺兮予怀。《赤壁赋》--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
    快哉此风! 《黄州快哉亭记》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举例: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应为"沛公在安")
    3、以"是之"为标志。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之")
    定语后置
    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中心词+数量词。如:⑴"闻道百"(庄子《秋水》)⑵"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返回目录
    高考语文古代基础常识
    一.地理山川
    1.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
    2.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3.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4.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5.古今地名 (大都--北京 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 京口--镇江 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诚--南京 临安、钱塘--杭州 姑苏、吴郡--苏州 淮上、江都、维扬--扬州 会稽--绍兴 长安--西安 奉天--沈阳 直沽--天津)
    6.五岳(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中岳嵩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二.地名
    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茺为荒远之地。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4)山东:指崤山以东。
    (5)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6)江左:即长江以东。
    (7)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10)南京又名建业、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1)开封又名大梁、汴州、东京。
    三.官名
    古代职官情况异常复杂,而且各朝都有变化,可以中央、地方两方面大致掌握。
    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中央一般设六部分管政务,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弄部、工部,部长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
    地方官职: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抚。
    基层政权称县,县官称县令或知县,间乎大政区和县之间高州(或府),长官称知州(知府)。
    四.纪年
    纪年有:
    (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2)干支纪年法(如: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3)年号纪年法(如:德右二年二月十九日),
    (4)年号干支兼用(如: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
    季节,一季三个月顺次称孟、仲,季,如盆春(一月),仲春(二月),季春(三月)。
    每月的特殊日子有特定称呼,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一昼夜分十二时辰,用十二地支称呼,每时辰两小时。每夜分五更9鼓)每更两小时。此外,鸡鸣指早上三、四点,日出时叫旦、晨、朝,黄昏,人定即亥时相当晚上9-11时。夕、暮、黄错,人定即亥时相当晚上9-11时。
    五.古代节日及有关习俗
    元旦
    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有《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上元
    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上之山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清明
    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上巳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端午
    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七夕
    农历七月七日。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楼,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中元鬼节
    农历七月十三或十四,每家就会请祖先,烧自己做的纸钱。传说十五祖先要到阴府开东洋大会
    中秋
    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重阳
    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腊日
    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六.礼仪习俗
    1.年龄称谓
    襁褓:婴儿。 孩提:2~3岁的儿童。
    总角: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13岁女子。
    及笄:15岁女子。冠、加冠、弱冠:20岁男子。
    而立:30岁。不惑: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50岁。花甲、平头甲子:60岁。耆:60岁。
    古稀:70岁。耋:70~80岁。
    耄:80~90岁。期颐:100岁。
    2.避讳
    封建社会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用改字、缺笔、空字,用同义词等方法加以回避。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即"民风"。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3.谦辞和敬辞
    (1)谦称
    窃:私下、私自。愚:不聪明。鄙:学识浅薄。敝: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家:对别人称在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如家父。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如寒舍、舍妹。
    官吏谦称:下官、末官、小吏。读书人谦称:后学、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佞、不肖等
    其他谦称:在下,晚辈或地位低下的人谦称;小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谦称;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谦。
    其他谦辞:
    过誉:谦辞,过分称赞
    赏脸: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
    斗胆:形容大胆(多用作谦词)
    (2)敬称
    枉驾:有劳大驾。 ?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的尊称:令,美好的意思,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爱、令尊、令堂等;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尊府、尊驾、尊命等;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弟、贤郎等;仁,表示爱重,如称平辈友人中必自己年长的仁兄,称地位高的为仁公;称年老的为丈,如丈人。
    称呼前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先帝、先父、先贤等。
    其他敬辞:惠,表示对方的行为对自己是一种恩惠,如惠赠、惠存、惠允等;借,表示自己要依靠对方的力量,如借光,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垂,表示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为,如垂询(表示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垂爱(称对方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等;久违:客套话,好久没见
    久仰:客套话,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问鼎:指谋图夺取政权(中性词)
    伉丽:(书)夫妻,如伉丽之情泰山、泰水:岳父、岳母
    劳步:敬辞,用于谢别人来访劳驾:客套话,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
    赏脸: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
    台端:敬辞,旧时称对方,(多用于机关、团体等给个人的函件)台甫:敬辞,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
    台驾:敬辞,旧称对方台鉴:旧时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
    托福:客套话,依赖别人的富气使自己幸运。
    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光顾:敬辞,商家多用以欢迎顾客光临:敬辞,称宾客来到
    贵庚:敬辞,问人年龄贵恙:敬辞,称对方的病
    海涵:敬辞,大度包容(多用于请人特别原谅时)
    麾下:将帅的部下,也作敬辞,称将帅阁下:敬辞,称对方,多用于外交场合
    候光:敬辞,等候光临候教:敬辞,等候指教
    4.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草民。
    (2)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返回目录
    提高语文成绩的窍门
    1、制定计划
    制定学习计划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避免盲目性,从而增强有序性。只要我们能制定一份详细、周密的学习计划,并且按计划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主动预习
    强调课前的预习,是学会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习的初始阶段。―般的预习要达到以下四个目的:
    一是要对课文或下一课所学的内容及层次有大致的了解;
    二是要巩围复习旧知识,理解新知识,能把新旧知识进行粗层次的有机联系;
    三是要找出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尤其对那些似是而非、似曾相识的知识要特别引起注意;
    四是要了解课文后面的练习,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记号,等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出。
    3、做好上课准备
    课堂学习的准备工作主要有几个方面:
    (1)确立明确的课堂学习目标。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课堂学习有很强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2)调适良好的心理状态。一要有旺盛的求知欲:二要有乐观的学习情绪;三要有积极的思维定向。
    (3)做好身体上的准备,为了保证有饱满的精神投入到课堂学习。
    (4)准备好学习用具,同时注意把课桌整理得井井有条,以免课桌上东西零乱而影响你的学习情绪。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