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竞赛知识点


    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求知。顾名思义,就是检查或研究以便获得更多的知识!知识就是力量,我们就是要学会求知,变成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具有优良品质的好青年。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竞赛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你!
    高二生物竞赛知识点1
    1、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是生产者植物,终点是营养级动物(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
    2、生态系统的功能:__,__和__
    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
    生产者固定(同化)太阳能的总量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
    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特别注意:蜣螂吃大象的粪便,蜣螂并未利用大象同化的能量;在生态农业中,沼渣用来肥田,农作物也并未利用其中的能量,只是利用其中的无机盐(即肥)。
    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
    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
    8、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
    ②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11、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12、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
    13、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14、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1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动物园)
    高二生物竞赛知识点2
    1、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变化:
    ⑴、体温的变化(正常情况下):
    ①、不同人的体温不同
    ②、不同年龄的人体温不同
    ③、不同性别的人体温不同
    ④、同一人24小时内体温不同。
    2—4时较低,14—20时(差幅不超过1OC)
    ⑵、变化原因:新陈代谢
    2、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3、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4、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5、功能上与内环境稳态相联系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
    6、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内环境需要维持稳态的根本原因:
    ⑴、细胞代谢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影响。
    ⑵、细胞代谢正常进行要求细胞形态结构正常,渗透压的变化影响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高二生物竞赛知识点3
    1.群落外貌
    群落外貌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而言。它是群落中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陆地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植被的特征,水生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水的深度和水流特征。陆地生物群落的外貌是由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形态及其生活型所决定的。
    2.生活型类型
    目前广泛采用的是丹麦植物学家raunkiaer提出的系统,他是按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高低和保护方式,把高等植物划分为五个生活型,在各类群之下,根据植物体的高度,芽有无芽鳞保护,落叶或常绿,茎的特点等特征,再细分为若干较小的类型。下面就raunkiaer的生活型分类系统加以简介:
    ①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以上,又可根据高度分为四个亚类,即大高位芽植物(高度﹥30米),中高位芽植物(8-30米),小高位芽植物(2-8米)与矮高位芽植物(25厘米~2米)。
    ②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③地面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冬季地上部分全部枯死,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④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一年生植物以种子越冬。
    ⑤raunkiaer生活型被认为是进化过程中对气候条件适应的结果,因此它们的组成可反映某地区的生物气候和环境的状况。
    从表上可知,每一类植物群落都是由几种生活型的植物所组成,但其中有一类生活型占优势,生活型与环境关系密切,高位芽植物占优势是温暖潮湿气候地区群落的特征,如热带雨林群落;地面芽植物占优势的群落,反映了该地区具有较长的严寒季节,如温带针叶林落叶林群落;地上芽植物占优势,反映了该地区环境比较湿冷,如长白山寒温带暗针叶林;一年生植物占优势则是干旱气候的荒漠和草原地区群落的特征,如东北温带草原。
    一种群
    定义1:在一定空间中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种群生态学(二级学科)定义2:种内具有相同繁殖习性产卵场所生态习性和形态特征的区域性群体。应用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渔业资源学(二级学科)
    二群落
    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我们把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种群不是任意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有规律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群落。如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是根据人们的需要组合在一起的,而不是由于他们的复杂的营养关系组合在一起,所以农田生态系统极不稳定,离开了人的因素就很容易被草原生态系统所替代。
    居住在一个地区的一切生物所组成的共同体,它们彼此通过各种途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例如一座森林中的一切植物为其中栖息的动物提供住处和食物,一些动物还可以其他动物为食,还有土壤中生存的大量微生物,它们靠分解落叶残骸为生,这一切组成一个整体称为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有一定的生态环境,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有不同的生物群落。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数量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三生物圈
    定义1: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一切生物组成的总体。
    定义2:地球上存在生物有机体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水圈和土壤圈全部。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全球生态学(二级学科)
    四生态环境
    定义: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因子(如植物动物等)和非生物因子(如光水分大气土壤等)。
    生态环境(ecologicalenvironment)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