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的相关内容


    预习:就形式而言,预习可以分为课前预习和阶段性预习、粗预习和精预习等,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课前预习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前预习的相关内容
    第一个
    1.三读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重点的知识读三遍。
    书读三遍,通常是粗读,细读和精读。粗读是就是通读一遍,为了找到重点。根据重点部分我们就要细读了,发现其中知识间的脉络。在这过程中,我们肯定会遇到难点和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精读来找寻答案。
    2.一总结
    书读三遍,我们只能说是全面了解了内容,但还做不到全面掌握。总结就是要分清主次懂与不懂。把懂得记牢,不懂得课上解决。其实这就是一个自学的过程。对记忆会有相当大的帮助。
    第二个
    1.每次的预习时间为一节课时长。当然,这个时间可以根据科目的情况来最后确定。一般就是时间富裕,我们就可以延长一点;时间紧张,我们就可以把预习的时间缩短一些。这个养成习惯就不会被动了。
    2.隔天要再次预习。这个主要针对的是有难度的课程内容。
    3.查阅辅助资料。这样做可能基本就完成了自学过程。其中大部分的内容学生都已经掌握,课堂的新鲜感就没了。但是,我们要求的是学习掌握。其实,学习的过程,锻炼的就是自学的能力。技多不压身!
    第三个
    不同的学生对预习的认识也不同:
    有的学生会认为,预习没意思吗?老师要讲的东西,课上学不就完了吗?费那事干啥?
    可是会预习的同学却知道,预习好的话,复习躺在床上就可以完成了。你说差距大吗?
    第四个
    科目不同方法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这里面要注意两个方面:
    1.对于偏重概念的科目,一定要把每一个概念都理解透。因为概念就是最精辟的,最精简的阐述。产生一个字的误差都是,失之千里。
    2.实验课,要清楚实验目的和所需器材。其次,要自己在脑子里过一遍实验流程,注意所出现的现象,所涉及的定律定理。
    3.文科中的语文会偏重于词句理解和感悟。英语的听说写。历史政治更多来自于课外资料。
    第五个
    主次分明,不能不分轻重,通篇都背。一是精力有限,再者就是也没那么多时间,最后,做了一堆的无用功。
    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预习是无师自通的桥梁,是思维习惯形成的助推器。它能够增加上课的目的性,提高时效性;还能培养自学能力,形成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可分为课前预习和阶段性预习,粗预习和精预习。搞好预习首先“要做好笔记”。预习时应该在书上做出眉批,在笔记本上列出提纲和写出听课要注意的问题,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其次要其次要“规定一些常用符号”(如△、☆、-、、、等)来提示自己,以达到在学习和复习中提醒自己注意,便于向老师提问或者避免遗漏知识和犯同样的错误;再次,要“勤思善想”,也就是发现问题。预习的关键要善于“想”,即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新旧课之间有什么关系”、“和过去的什么知识类似”“能阐释哪些热点问题”等等,这一过程中有利于培养了同学们的思维品质。
    最后,要“持之以恒”。搞好预习还必须有决心、恒心、自信心。要把“课前预习”这个起始阶段搞得深入、扎实,使之在整个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当然,学习不是一蹙而就的,还需要坚持一定时期才能见到效果。
    预习的步骤:
    1.通读知识点,读出重点,思考难点疑点,当然笔记是不可少的。
    2.不要爱惜手边的工具书,他们的完好无损,是对他们价值的漠视。
    3.找到自己无法理解和解决不了的难题,这是我们上课主要听讲的内容。
    4.不看课本,复盘教材讲的内容,使用的思路,新旧知识对比,不理解的地方等等。
    5.如果有时间有兴趣,可以找点练习题,试一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