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大全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1
    理解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应用洋务运动,识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侵入是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2、表现:“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农业产品进一步商品化。
    3、影响:积极:刺激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劳动力、市场)消极: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4、兴起:19世纪60~90年代,中央以奕沂,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5、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6、内容(活动):
    ①前期,旗号“自强”,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军事工业
    主要有: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天津机器局(满洲贵族崇厚)。
    ②后期,70年代以后,旗号“求富”,创办民用工业
    目的:为了解决各军工企业资金、燃料、运输的困难。
    主要有: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李鸿章);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张之洞)。已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③70年代中期起,筹划海防,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主要有:京师同文馆
    7、结果: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9、失败原因:不彻底改革封建制度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8、评价:积极: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在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局限: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也无法实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60、70年代
    1、条件: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③外商企业的刺激
    ④洋务企业的诱导。
    2、时间:19世纪60、70年代。人物: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地区:东南沿海地区。
    主要企业:
    ①方举赞上海发昌机器厂
    ②陈启沅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③朱其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3、特点:资金少,规模少,技术力量薄弱;行业、地域分布不平衡。
    4、影响: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产生新的阶级力量,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2
    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识记民族资本主义曲折的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原因:
    ①列强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
    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3、表现:
    ①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
    ②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4、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一战期间
    1、条件:
    ①辛亥革命的影响;
    ②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推动;
    ③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侵略。
    2、发展概况:纺织业和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实业家:张謇、周学熙。
    3、特点:
    ①轻工业发展迅速;
    ②集中在沿海地区;
    ③时间短暂。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1、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1927—1936年)
    原因:
    ①全国基本统一;
    ②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抗战期间: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原因:在沦陷区,被日本毁坏或吞并;在国统区,实行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
    3、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原因:
    ①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美国的经济侵略。
    ②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工业。
    ③国民政府苛捐杂税增加,通货膨胀。
    总结、归纳民族工业产生发展的历程(略)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3
    识记第一个五年计划、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理解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和中共八大。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 —1957)——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背景:新中国成立,政权巩固;工业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方针(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目的: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4、成就:鞍钢、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5、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意义: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中共八大——时间:1956年;地点:北京
    1、内容(决策):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①主要矛盾: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情况下,国内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党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
    2、评价: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总路线:
    ①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②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1958年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
    (1)内容: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工业几年内赶超英美;农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2)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3、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建立人民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2)评价: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4、结果: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
    5、得出教训:发展经济要按经济规律办事;生产关系的变革要考虑生产力的发展。
    6、国民经济的调整
    (1)措施:
    ①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②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2)效果:62年渐恢复,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