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二(下)


    记忆了零散的知识点,之后不可忘记形成知识体系。形成知识体系之后,反过来找出记忆不清的知识点,反复记忆。如此循环,政治一定会拿高分的。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二(下),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二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1、性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大表大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大表大会是地方各级权力机关。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它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3、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其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和最高监督权。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意志;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统一;有利于我国各民族平等和团结;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5、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6、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各项职能,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义务:遵守法律、保守机密、联系群众、接受监督。
    权力: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1、政体:一个国家的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叫做政体。(国体:国家的性质)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2、我国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
    4、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5、民主集中制的体现:
    ①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关系上,人大代表民主选出,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决策少数服从多数。
    ②在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关系上,国家行政、司法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③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关系上,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6、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7、地位: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8、决定因素: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9、基本内容:
    ①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人民在普选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③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职能;
    ④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等
    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10、人民代表大会的优势:
    (1)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意志;
    (2)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权力统一;
    (3)有力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与团结。
    11、如何认识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作用及关系?
    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其领导方式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但党委并不能取代人大、政府和政协的职能。
    人大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对政府进行监督,从而避免政府决策失误;
    政府通过行使国家职能,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条件;
    政协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促进政府政策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一、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历史事实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2、新中共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建设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改革,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3、结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4、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①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③党领导的核心: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科学执政
    

    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依法执政时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民主执政
    

    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
    

    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化法制化规范化。
    

    

          7、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我国国情决定的;
    (2)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治政,才能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才能发挥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才能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已成为一个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长期性的重大课题。
    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
    1、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行教育活动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党员素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
    (2)有利于我们党更好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治政,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4)有利于坚持发扬党内民主,走群众路线。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邓小平理论
    ①基本内容: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②核心内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③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基本内涵: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③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科学发展观
    ①提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②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③主要内容: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④地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3、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4、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党坚持以人为本。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个喜爱那个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5、中国共产党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实现形式有哪些?
    (1)领导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掌握国家权力,以此保证国家制定的法律和方针政策能够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2)领导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书屋,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以此保证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符合人民的意愿、利益和要求。
    (3)领导人民实行基层民主,由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通过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4)领导人民严格贯彻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使公民享有法律上、事实上的广泛的自由和权利,尊正和保障人权,维护公平和正义。
    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1、民主党派的性质: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它们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
    2、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政党制度的内容
    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4、多党合作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5、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长期共存”是中国共产党存在多久,民主党派就存在多久,多党合作制度要长期存在下去。
    “互相监督”实质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要在平等的基础上互相监督,尤其强调参政党监督执政党。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表明参政党要和执政党一道经受考验,共同承担国家和民族盛衰兴亡的责任。
    6、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7、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8、人民政协
    ①性质: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发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9、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1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显著特征: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
    11、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①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②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
    ③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④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12、阐述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这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民主形式。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具体形式管理国家社会事务权利的组织形式,是国家的权力机关,人民政协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13、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在我国政治格局中分别处于什么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人大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政府是我国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1、处理民族关系,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2、
    

    民族平等
    

    首要原则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三项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障。
    

    民族团结
    

    重要原则
    

    民族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照耀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民族共同繁荣
    

    根本原则
    

    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3、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使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付诸行动。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我国民族自治地区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大方国家机关治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利。实际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
    自治权包括: 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5、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国家集中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和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7、如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①必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②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
    ③少数民族地区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积极性;
    ④发达地区在人力、技术等方面对西部地区给与支援,先富帮后富,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
    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包括两方面:保护信仰宗教地自由;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侵犯这一权利,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3、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4、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5、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既是社会主义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
    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最高利益与民族的集体利益。
    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做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支持他们与各民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
    6、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我们要遵循唯物辩证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第八课 走进国际社会
    一、 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主权国家:
    1、当代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是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主要参加者。
    2、三种类型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
    3、人口(基本)、领土(发展不可少的条件)、政权、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4、国家主权两个特性:对内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对外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性。
    5、主权国家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义务: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义务。
    6、国际组织: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处于各种特定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了由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
    7、国际组织也使国际社会主要成员,主要机构、职权、活动程序以及成员单位的权利与义务,都已正式条约或协议为依据。
    8、国际组织的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解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9、联合国: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的产物。191个成员国过,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10、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①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②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
    ③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民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
    ④作为协调各国的活动中心
    11、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12、作用:
    ①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②有局限性。如何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求发挥更大的作用,联合国面临诸多挑战,其改革任重道远。
    13、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世界裁减军队、环境保护、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二、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1、国际关系:国家之间(最主要)、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2、内容: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3、形式:竞争、合作和冲突是最基本的形式。
    4、国家间出现分离聚合、亲属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决定。
    5、含义:国家在独立与生存、稳定与发展及国际参与等方面所追求的目标。
    6、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
    7、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相悖则是引起过渐渐摩擦或冲突的根源。
    8、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9、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实现国家目标和影响别国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重要尺度。
    10、国家利益主要内容:安全、政治、经济利益。
    第九课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一、 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
    1、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3、维护世界和平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它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
    4、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认识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5、世界人民面临着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艰巨任务。
    6、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7、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
    8、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9、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10、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
    11、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贫困和落后是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
    1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13、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必要性: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而且这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这对于每个国家来说,都是维系其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外部条件。
    14、内容:
    (1) 要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
    (2)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
    (3)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
    (4)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15、各国应做到以下几点:
    (1)政治上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2)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3)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4)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推进世界和平稳定;
    (5)环境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16、如何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应以世界各国共同利益为基础,有赖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同时,还有赖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和壮大。
    【辨析】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越快,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就越大
    (1)这个观点是不科学的。
    (2)一个国家能否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对外政策,而一个国家对外政策是由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并不是由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决定的。
    (3)经济繁荣,且致力于维护世界与发展,不称霸的国家,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才更大。
    (4)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阻碍。这些国家,经济发展越快,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越大。
    二、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一个突出特点。
    2、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3、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4、意义: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发展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5、称霸和反霸的斗争将长期存在,这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个基本因素。
    6、国际竞争便现在各个领域,经济、文化、军备、人才、科技竞争等。
    7、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这最终决定本国在国际中的地位。
    8、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9、我国的应对:发展才是硬道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才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三、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外交政策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
    2、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纪的和平与发展。
    4、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5、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6、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平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7、建国之际,毛泽东提出的三条外交原则: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8、我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充分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随着在国际舞台上肩负的责任日益重要,中国外交正谱写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两大方法助你高中政治主观题拿高分
    方法一:主观题设问归类梳理——触类旁通
    “是什么”类型。通常包括现象题和体现题:现象题即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文化现象或政治现象。首先,对材料进行全面分析,整体把握;其次:在文字材料中找出所包含的全部经济、政治或文化问题;最后,把图表、数据转换为书面文字,直接概括,不必引入观点,不必进行分析。体现题即材料体现了___原理(原则)、观点、道理等。
    首先,要注意一个材料体现多个原理,要从多角度回答;其次,多个材料体现一个原理,找共同点;最后,注意答题格式,以及原理加材料中的作法(即如何体现)。
    “为什么”类型。通常包括原因、重要性、必要性及意义:原因题即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产生这种现象、说明理由。首先,答案各要点必须与设问的对象之间有因果关系;其次,答题格式即客观必然性加意义(重要性)。意义题即分析__经济意义、政治意义、文化意义。其中经济意义包括:根据不同主体定要点(从对国家、对企业、对居民/消费者等);根据经济活动的性质和不同环节定要点如:根本性质: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等;政治意义:对党、对政府、对公民、对社会热点、对国际;文化意义:弘扬民族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等。
    “怎样做”类型。如何做,采取哪些措施,有什么启示。启示题即上述材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首先,从材料、设问的关键词和材料呈现的措施中去感悟;其次,只答方法,启示就是方法(怎么做)。
    措施题即我们应怎样做,请你对此提出合理化建议。首先,从材料中找方法,材料呈现的是负面现象,其反向就是正确方法(如材料是环境污染等,其反向就是加强环保、合理利用资源);如果材料中呈现的是正确做法,只需对这种做法加以概括、总结即可。其次,从课本知识中找方法;再次,从当前政策中找方法(党代会、两会等提出的重大措施)。
    “看法、认识、评价”类型。谈谈对__观点或对上述材料(现象)的认识等。首先,联系材料,分解设问。把问题可以分解从四个角度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做”。联系具体要求选择好角度进行回答。
    总之,答题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具体分析,谨防定势。
    方法二:审题答题的基本路径——按步就班
    第一步:先审设问后审材料。首先,通过审设问要弄清命题的限定性:知识范围限定(是经济常识还是哲学常识、政治常识,文化生活,还是具体的知识);问题角度限定(应回答“是什么”还是回答“为什么”“怎么样”“怎样做”);材料限定(是否要求结合材料、结合哪个材料);对象限定(要求我们对什么分析);主体限定(是党、国家、政府、企业、个人、还是经营者、劳动者和消费者的角度)。其次,审材料时要结合设问提取有效信息,先找出核心思想,再围绕核心找出相关信息;如果是表格材料,要全面解读表题目、表头、数据、尾注,要细致全面。
    第二步:回忆、联想曾学过的与该题设问、材料相关的概念、观点、原理和其他基础知识,力争全面。
    第三步:整理答题思路,一定要列简要的提纲,要根据试题的分值猜测答案要点可能有几个,同时要确定采用演绎式(从原理入手结合材料说明)还是采用归纳式(从材料分析到概括原理)的答题方法。
    第四步:书写要整洁,逻辑要严谨,层次要清楚。使用学科术语,标清序号,达到规范化、段落化、序号化、层次化。
    高中政治选择题怎么得高分?
    1、概念相混
    这种错误是由于相近易混概念的干扰而造成的。如果同学们对教材中的相似概念或观点(如权利与权力、法制与法治、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等等)之间的关系理解不透,或理解有误,未真正把握,那么,这些相似的概念或观点就会对解题产生一定的干扰作用,从而造成解题失误。
    例1:
    人大代表有权持证视察人民法院工作,是因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
    a.国家权力机关 b.是我国的政体
    c.是国家行政机关  d.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剖析:
    在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包括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与国家行政机关不能等同。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而非人民代表大会。解题时如果把“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看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对此知识有漏洞,便很容易造成误选。此题正确答案为a。
    2、思路过窄
    这种错误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和变通能力,思考问题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造成的。
    例2:
    对于同一棵古树的美,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理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看作是美;木材商考察的是它的木质、树围,把古树的实用价值看作是美;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作是美。上述对古树完美感受的差异表明:
    a.人的认识具有主观随意性
    b.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的制约
    剖析:
    题干材料说明,不同的人由于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结论。故d是符合题意的。但由于d观点的表述与教材不同,有的同学缺乏变通能力,不能将“主体”变成“主观”,结果不敢判断,造成错误。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a本身错误,虽然人的认识属于主观的范畴,但认识是由实践决定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的,不是主观随意的。b本身错误,因为认识对象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不是由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c本身错误,因为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答案是d。
    3、思维定势
    同学们在处理信息时,在做题、讨论、评价时习惯于正向思维,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如只善于从正面看问题,不善于从反面看问题;只善于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不善于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等等。如果解题时不能突破这一定势,势必造成误选。
    例3:
    “民主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标准是普遍的,具有世界共同性,没有什么东西方之分,也没有什么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之别”这一说法:
    a.没有用阶级观点来分析两类不同性质的民主
    b.宣扬抽象的民主,否认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
    c.用民主形式的共同性抹煞民主的阶级本质
    d.认为民主是普遍的、全民的、抽象的
    剖析:
    该题答案应为abcd,但不少同学漏选了d项。他们认为民主不是全民的、抽象的,而是有阶级性的、具体的,题干是错误的。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没有从题干本意出发去认识问题,因而导致了误选。
    4、粗心大意
    一些同学在思考、判断和推理中粗心大意,对题目中使用的限定词或关键词熟视无睹,常常只看到问题的一面,而忽视问题的另一面,丢三落四,顾此失彼,思维缺乏缜密性或欠深入。乍一看题,似曾相识,好像与自己做过的题目有联系或相似之处,暗自庆幸,却忽略了题干的所有要求,特别是存在的本质差别。这种轻率、侥幸心理使思维缺乏严密性,造成偏离题旨。
    例4:
    之所以说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是因为:
    a.社会主义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c.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当家做主
    d.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
    剖析:
    此题中的四个选项都是社会主义民主所具有的,但只有c项能说明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型性。许多同学忽略了题干中的“新型”这一限定词,大意失荆州。
    以上原因的分析,旨在“对症下药”,希望同学们夯实基础,注意解题方法,排除心理干扰,不断提高解答选择题的水平。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