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期末物理复习提纲


    初二上册期末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声现象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可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常简称为介质。
    3、声音要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同一种介质中,温度不同,声音传播的速度也不同;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的是气体。4、在15°C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5、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6、声音能够被反射,当声音被高大物体反射回来,再传入人耳多,我们就听到了回声。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人耳就可以听到回声(空旷的地方);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小于0.1秒,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则使原声加强(狭窄的地方)。7、人们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8、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越高。9、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10、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到20000HZ。小于20HZ的叫次声波,大于20000HZ的叫超声波。
    11、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系。12、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响度都相同,声音还是有区别的,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13、噪声是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14、从环保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其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15、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16、引起听觉的阶段: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耳朵鼓膜的振动。
    17、控制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18、听到声音的两个途径分别是:空气传导和骨传导。
    19、人的耳朵能判断出发声体的方向,这是由于双耳效应。立体声也是运用了双耳效应原理。
    20、利用声可以传递信息或传递能量。传递信息的例子有:声呐、B超等;传递能量的例子有:清洗精密仪器、清除体内结石等。
    第二章、光现象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可以解释许多常见的现象,例如影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是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画光线时必须用箭头标明光的传播方向。3、光在不同介质里传播的速度是不相等的。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
    3×108m/s。光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光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也可以认为是3×108m/s。
    4、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5、从光的入射点O所作的垂直于镜面的线ON叫做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
    用符号i表示。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用符号r表示。6、光的反射定律:
    A、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B、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C、发射角等于入射角。
    7、光滑表面把光线向同一方向反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8、凹凸不平的表面会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漫反射。
    9、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每一条光线的反射都是遵守光的反射定律的。10、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大小相同;像与物上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镜面(也就是说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11、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不能被屏幕承接。
    12、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即使是同一种介质,如果介质不均匀,光也会发生折射。光垂直于界面射入的时候传播方向不改变。
    13、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折射角。
    14、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界面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在空气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是比较大的,即“空角大”)15、眼睛看到的水深比实际的浅;斜插在水中的筷子在水中部分看起来向上弯;看见落到地平线下的太阳;叉鱼的时候瞄准鱼的下方;海市蜃楼等现象都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
    16、凹面镜(反射)能使平行光会聚,利用它可以制作太阳灶。根据光路可逆,把光源放在焦点上可以反射出平行光——手电筒的原理。
    17、凸面镜(反射)能使平行光发散,利用它可以增大视野。例子:汽车的后视镜、街头拐角处的反光镜。
    18、在光的反射和折射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透镜
    1、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做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2、凸透镜(折射)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折射)对光有发散作用。
    3、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主光轴,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光心在透镜的中心。4、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用F表示焦点,f表示焦距。
    5、平行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变得发散,这些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一点叫做凹透镜的虚焦点。6、凸透镜成像的情况以及应用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像的情况像到凸透镜距离V应用或分界点倒立或正立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U>2f倒立缩小实像2f>V>f照相机
    U=2f倒立等大实像V=2f像大小的分界点2f>U>f倒立放大实像V>2f投影仪、幻灯机
    U=f不成像。光源放在焦点处可以得到平行光虚实像的分界点UU放大镜
    7、实像指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光具后实际的光线相交所成的像,是由真实的光点会聚而成的且与原物相似的图样。实像可以在屏幕上呈现出来,能用底片感光。小孔成像、电影院屏幕上的像、照相机成的像、投影仪成的像都是实像。凸透镜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并且像与物分别在凸透镜的两侧。
    8、虚像是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光具后,实际光线没有会聚而是发散的光线,是这些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所成的像。虚像不能在屏幕呈现出来,也不能使底片感光,只能用眼睛观察到。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物体在焦距内的凸透镜所成的像都是虚像。凸透镜成虚像时,物体必须放在小于焦距的地方,这时凸透镜起放大镜作用,像与物在凸透镜的同一侧。
    9、凸透镜的物距大于像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小于像距且比焦距大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10、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眼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形成物体的像。
    11、眼晴可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靠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厚度,从而改变这架高级相机镜头的焦距。
    12、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太强,使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可利用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来矫正。
    13、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对光的折射能力太弱,使近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后,可利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来矫正。
    14、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靠近眼睛的叫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物镜。来自被观察的微小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则是把这个像再次放大,起放大镜的作用。
    15、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分别由凸透镜组成。物镜的作用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相当于把远处的物体拉近到眼前,增大了视角。目镜的作用是用来把这个像放大,起放大镜的作用,相当于再次增大了视角。
    16、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不仅和大小有关,还和距离有关。视角越大,看得越清楚。
    第三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摄氏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用液体
    水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凝固的条件:⑴达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三、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蒸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发影响因素:(1)液体的温度;(2)液体的表面积;(3)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腾沸腾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
    四、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第四章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本身不发光物体把漫反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3、分类:
    (1)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2)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作用:成像、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2、球面镜:
    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凹面镜
    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凸面镜
    应用:汽车后视镜
    四、光的折射
    1、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当发生折射现象时,一定也发生了反射现象。当光线垂直射向两种物质的界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2、光的折射规律:在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光从水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界面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随之增大。在光的折射现象中,介质的密度越小,光速越大,与法线形成的角越大。
    3、折射的现象:①从岸上向水中看,水好像很浅,沿着看见鱼的方向叉,却叉不到;从水中看岸上的东西,好像变高了。②筷子在水中好像“折”了。③海市蜃楼。④彩虹。
    从岸边看水中鱼N的光路图(图1):图中的N点是鱼所在的真正位置,N'点是我们看到的鱼,从图中可以得知,我们看到的鱼比实际位置高。像点就是两条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在完成折射的光路图时可画一条垂直于介质交界面的光线,便于绘制。
    五、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光的色散属于光的折射现象。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了色散(图2)。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用一个白屏来承接,在白屏上就形成一条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彩带。牛顿的实验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图3)
    光的色散色光的三原色
    初二上册期末物理复习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