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伴性遗传教案设计2020


    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 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这种与性别相关联的性别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又称性连锁(遗传)或性环连。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伴性遗传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教案设计一
    一、教材分析
    “伴性遗传”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2(必修)──遗传与进化》人教版第二章第3节的内容,主要包含了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及伴性遗传的应用,是对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扩展和深化,并为第五章第3节 《人类遗传病》的学习打下基础。这一节的内容是学生日后解答遗传综合问题中的一个关键,掌握好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的特点后,才能把握遗传概率问题的解法,所以是遗传中的一个重点突破口,也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分析思维等能力的良机。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知识及其遗传学孟德尔的两大基本规律,具有一定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总结、推理能力,但是大部分同学对于伴性遗传的实例还是了解的很少,要求老师多加引导。安排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认知的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方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⑴伴性遗传的概念。
    ⑵伴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遗传的区别。
    ⑶红绿色盲遗传的特点。
    应用:子女患病或正常概率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⑴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归纳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的合作分析、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一些常见问题的关注。
    ⑵形成学生认真对待科学,尊重科学的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难点:分析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三)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便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采取引导式思维探究的方法:道尔顿发现小情境剧激发兴趣,以道尔顿家庭中色盲遗传的探究为主线,营造一个轻松有趣的环境,带着问题小组讨论,观察分析,综合归纳。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想探究问题,又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欲望,通过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在一堂课上的成功与否,在于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那么如何激起学生的这种强烈的探索愿望,尝试到探索性学习的乐趣呢,我的教学过程是如下设计的: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情景剧表演,引起关注
    几位学生激情的表演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故事,在其他同学欢笑的同时,引起学生的关注。
    提出问题:从道尔顿发现色盲并发表《论色盲》一文,得到什么启示?
    得到启示:
    ①道尔顿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道尔顿的这种认真
    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
    ②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
    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设计本环节意图:通过生动的故事呈现形式,达到对学生情感目标的教育。并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伏笔。
    2.展示图片,资料说明,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展示玳瑁猫,三色猫图片,说明这两种性状的猫几乎都是雌性的;展示人的外耳道多毛症图片,只发生在男性,而且还有个封建的特点“传儿不传女”。道尔顿发现的色盲在社会调查中发现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问题引导:①这些性状的遗传都和什么相关联?
    ②为什么这几种性状的表现在性别上不一样?
    分组讨论:小组成员各抒己见,交流,得出结论。
    形成结论:与性别相关联,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性状,属伴性遗传。借此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解决重难点
    1.归纳概念:
    伴性遗传: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遗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
    2.思维探究,突破难点
    ①资料分析,寻找突破
    展示道尔顿性染色体的组成:
    问题引导:a.同源染色体的概念,观察XY染色体符合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吗?
    b.X和Y染色体之间存在什么差异?
    c.在X染色体上的基因是否在Y染色体上一定有其相对应的等位基因;反之,
    在Y染色体上的基因是否在X染色体上一定有其相对应的等位基因?
    d.白化病基因是由一对等位基因决定且子女患病的几率无差异,假设它们是位于
    性染色体上应该位于哪个区段,而色盲遗传女性多于男性,那么色盲基因应该
    定位的哪个区段上?
    对比分析: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分组讨论,产生质疑,并请代表组织语言回答问题。
    设计本环节意图:带着问题,根据直观的图片感知性染色体之间的区别,纯思维的探究路线,旨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本环节要求学生表达过程中强调出X和Y染色体上有着其独特的基因,并将色盲基因定位在XY染色体的非同源部分。
    自然过渡:色盲遗传是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那么致使道尔顿得色盲的基因位于哪条性染色体上呢?
    ②剧情分析,确定位置
    回忆剧情:道尔顿的父母色觉是否正常,道尔顿和他弟弟又是怎样?
    绘制系谱:教师绘制道尔顿系谱
    提出问题:a.如果道尔顿的色盲基因位于Y染色体的差别部分上,这个家庭的系谱图会是什
    么情况?(得出色盲基因应该位于哪条性染色体上呢?)
    b.分析系谱图,色盲的遗传符合前面常染色体遗传分析显隐性时的哪一种情况?
    c.道尔顿的色盲基因来自于谁?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教案设计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掌握伴性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伴性遗传的概念、遗传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的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症的过程,培养学生要善于发现、把握生活中的小问题,并养成对发现的问题科学探究的意识。
    (3)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揭示事物规律的能力;
    (4)通过对遗传图解进行观察、推理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假说—演绎推理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
    伴性遗传的规律。
    2、难点: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和伴性遗传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练习法、讲授法。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承接了上一堂课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特殊情况,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假设中就假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从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通过讲解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学生已经学习了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又学习了该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和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也是有基础的,通过引导和讲解也是可以有个很好的掌握,在学生现有知识面的情况下学习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总结出伴性遗传的特点,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应用所学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色觉的测试,让学生观察红绿色盲检查图,问学生这几张图里画的是什么?(色觉测试图2张),问问学生有哪位分辨不出的。
    然后再将一张道尔顿的图片呈现给学生们看,问是否认识这个人,发生在他身上有个什么样的故事,然后由老师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故事,从而引出红绿色盲病,这时可以问问学生,假如当时道尔顿看到了上述两张红绿色盲检查图,能否分辨的出来?并再次追问为什么分辨不出来?红绿色盲究竟是一种什么病?当学生回答完上述的问题后,老师可以追讲抗维生素D佝偻病,并问上述两种病中男女比例为什么不一致?为什么上述两种遗传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为什么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呢?通过大概讲解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中,F2白眼果蝇都是雄性的,从而假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经过一番的证明,证明了假设的正确性,从而引导学生作出控制人类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假设,从而引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也就引出了本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伴性遗传,同时板书标题。
    (二)伴性遗传的概念
    当基因位于决定性别的性染色体上的时候,它的遗传就与性别密切联系起来,我们把这种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三)伴性遗传的种类
    此时老师可以先讲解性染色体有X、Y两种,基因有显隐之分,伴性遗传根据决定性状的基因的性质和所处的位置,问学生伴性遗传的种类有哪些?通过学生与老师共同的分析、总结可得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伴Y染色体遗传病三种。
    (此种讲法符合当今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点,即从老的知识结构中生长出新的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提问:我们刚才所提到的色盲病属于哪种伴性遗传病?再次追问,色盲病的遗传规律是怎样的?就请同学们对资料-人类红绿色盲症进行分析和讨论。(这样的提问和追加提问为色盲遗传病的资料和讨论做个引子,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更大的学习热情进入到后面的学习当中)
    (四)遗传病的资料和讨论
    人类红绿色盲症遗传图解
    通过学生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遗传图解,讨论:
    1、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Y染色体上?
    2、红绿色盲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
    (此时可以让同学们分析,然后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并由老师随机挑两到三组的代表回答问题,然后由学生批改和老师共同补充、总结得出结论,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和良好的合作态度和精神)
    从而得出结论:红绿色盲病是伴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此时,可以让学生尝试写出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因为同学们已经学习了果蝇眼色的杂交试验分析图解,知道了果蝇眼色的基因型的写法,从而推倒出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写法,这一点对学生来说不会很难,通过老师的引导,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写出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女性 男性 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XBY XbY 表现型 正常 正常(携带者) 色盲 正常 色盲 此时可以解释为什么红绿色盲的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答案:男性只要X染色体上有色盲基因b,就表现为色盲患者;而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必须两条染色体上都有色盲基因b,才表现为色盲患者)
    (此时老师可以提问,假如上述基因型的男女个体两两婚配,共有六种婚配方式,这些婚配方式下所生的后代色觉如何?通过分析可以揭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遗传规律)
    (五)色盲的遗传方式
    假如以下基因型的个体婚配,后代中个体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如何?并写出这四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①XBXB×XbY ②XBXb×XBY ③XbXb×XBY ④XBX×XbY
    (这四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可以邀请两位同学到讲台上对着黑板写,其余同学在自己的座位上写,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完全由学生完成四种遗传图解,由学生自己点评,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由老师先讲解其中的一种遗传图解,其余的由学生自己完成,由学生自己点评;此时老师要提醒学生遗传图解的书写规范和伴性遗传也遵循孟德尔的两大遗传规律,细胞学基础就是减数分裂后期的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只不过此处涉及到了性染色体的遗传,是一对特殊的同源染色体遗传)
    最后,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四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可以根据这四种遗传图解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归纳、总结出色盲遗传的特点:
    隔代交叉遗传:由男性患者通过他的女儿传给外孙(男→女→男);
    ②)女性色盲,她的父亲和儿子肯定都是色盲(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教案设计三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知道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
    2、理解伴性遗传现象(人的红绿色盲)遗传原理和规律。
    3、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一个家族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推导出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
    2、通过遗传图解的学习,明白伴性遗传(人类红绿色盲)的规律特点,初步运用遗传规律解决一些遗传现象,培养分析问题本质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伴性遗传规律的学习,关注遗传病的预防,初步形成科学的、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尊重科学的精神。
    2、认识遗传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增强优生意识。
    教学标准
    《伴性遗传》是人教版第二章第3节内容,学生学习了基因的两大遗传规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及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也是遗传规律不同形式传递特点在对比、分析遗传系谱中得以扩展、补充、深化和综合运用,显然,抓住这部分的内容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分析思维等能力的良机。
    教材中利用遗传系谱图和遗传图解,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因此“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出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原理和规律”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整个探索过程是围绕伴性遗传的特点为主线展开的,突出了本节的教学重点。通过性染色体的剖析、基因分离定律的迁移,使学生很容易书写遗传图解并进行分析,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学生已学过分离定律,减数分裂及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完成知识上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为了进一步发挥新教材中探究——讨论教学的优势,教学中一是注重创设情景,制造认知碰撞。二是采用多媒体演示遗传图解,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加强学生识图能力、观察能力。三是 “让学习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通过对人类红绿色盲遗传的探究,让学生分析讨论得出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遗传特点。通过对遗传图解的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伴性遗传的特点和规律,然后利用这一规律解决其他案例。
    【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问题探导 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回答 阅读、思考回答“讨论” 引入新课 自主学习一、伴性遗传的概念 介绍道尔顿发现色盲的故事
    从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中,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什么是伴性遗传?(它们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观察、思考回答:
    从道尔顿发现色盲的过程中感悟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态度。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明确概念。 通过发现史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兴趣。 探究活动二、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 教师展示色盲家系图,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
    问题1:观察红绿色盲的人群调查数据,男性占7%,女性占0.5%,发现此病与何有关?
    问题2:这种遗传方式的性别比例具有显著差异的特征,而性别取决于什么?
    问题3:色盲基因位于性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上?
    观察道尔顿色盲家族遗传系谱图
    问题4:根据前面所学的遗传定律,分析色盲病的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控制的?
    教师在屏幕上展示相关图形:道尔顿色盲家族遗传系谱图、人的性别决定图、红绿色盲的人群调查数据,提出问题。
    问题5:色盲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是如何分布的?为什么?
    (提示: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只在X染色体上,只在Y染色体上,XY染色体都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三幅图,对三种假设分别进行推理,检验推理结果和现实情况是否吻合。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的知识进行推导,获得结论,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兴趣。由此学生也得出了伴性遗传有伴X和伴Y两种,伴X遗传又有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两类,红绿色盲遗传是伴X隐性遗传。 在教师一系列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探究、讨论。
    思考作答:
    男、女发病数据明显差距,这种病跟性别有关系。
    根据已学知识回答:
    性染色体
    讨论回答:
    控制色盲遗传的基因应该在性染色体上。
    根据已学过的基因分离定律答:
    “无中生有”所以是隐性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
    提出问题。
    分组讨论:
    预设学生推理:
    色盲基因若只在Y染色体上,则其父必为色盲患者,但其父正常,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
    若色盲基因在X、Y染色体上同时存在,那么红绿色盲患者理论上在人群中的男女比例为1:1,但实际情况不相符。所以排除只在Y染色体上、XY染色体上都有两种情况。
    色盲基因“只在X染色体上”……
    学生得出结论:红绿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研究能力。
    引导学生做出可能的假设。
    引导学生验证假设。
    关注学生的分析、推测能力。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教育
    得出结论。 探究活动三、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 问题1:正确写出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假设用B和b来表示红绿色盲和正常色觉的基因,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含有两个色盲基因,所以女性有纯合子和杂合子之分,杂合子表现正常,但携带致病基因;男性就只有一个色盲基因,没有纯合子与杂合子之分。
    问题2:男性色盲的色盲基因传递有什么特点?
    父亲致病基因只能随X染色体传给女儿,不能传给儿子。
    问题3:亲本中女性的色盲基因传递有什么特点?
    母亲的致病基因既可传给女儿,也能传给儿子。
    问题探究:
    以班级小组为单位,分组写出四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并探讨规律。
    (1)色盲男性和正常女性结婚后代遗传情况;
    (2)正常男性和携带色盲基因的女性结婚后代遗传情况;
    (3)正常男性和色盲女性结婚后代遗传情况;
    (4)色盲男性和携带色盲基因的女性结婚后代遗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