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化学入门知识点总结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门捷列夫提出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大大促进了化学的发展。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初中化学入门知识点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
    
    初中化学入门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概念
    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 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 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 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 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 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 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 物质的组成
    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 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 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
    ② 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
    ③ 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
    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酸可分为强酸和弱酸;一元酸与多元酸;含氧酸与无氧酸等。
    碱: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可分为可溶性和难溶性碱。
    盐:电离时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4. 化学用语
    (1)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原子运动论、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 某一种元素。
    ② 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③ 若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则组成该物质的元素也可表示这种单质,例如: 、S、P等。
    (3)化合价: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数目决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规定为零价。
    (4)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5)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注意书写原则、步骤、配平、反应条件、箭头的正确使用。
    (6)化学反应类型
    (7)质量守恒定律
    5. 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在溶液中,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3)特征:溶液是均一性、稳定性。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
    一般规律: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5) 溶解度、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 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② 温度。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① 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② 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6.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
    ①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 + BC = AC + 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 + CD = AD + CB
    7.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8.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一变二不变)
    9.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10.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他为溶质。)
    11.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12.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 + Cl-
    HNO3==H+ + NO3-
    H2SO4==2H+ + SO42-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OH==K+ + OH-
    NaOH==Na+ + OH-
    Ba(OH)2==Ba2+ + 2OH-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NO3==K+ + NO3-
    Na2SO4==2Na+ + SO42-
    BaCl2==Ba2+ + 2Cl-
    13.酸性氧化物(不一定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如七氧化二锰):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14.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如:Na2CO3·10H2O、CuSO4·5H2O FeSO4·7H2O
    27.潮解: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15.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二、必背考点
    1.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在原子中,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6.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7.镁离子和镁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9.决定元素的种类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10.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11.石油、煤、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12.溶液都是混合物。例如:稀硫酸、食盐水、石灰水、盐酸等。
    13.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14.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15.燃烧、铁生锈、食物变质等都是化学变化。
    三、解题技巧和说明
    (一) 推断题解题技巧
    看其颜色,观其状态,察其变化,初代验之,验而得之。
    1. 常见物质的颜色:多数气体为无色,多数固体化合物为白色,多数溶液为无色。
    2. 一些特殊物质的颜色: 见四
    3. 常见一些变化的判断:
    ① 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或酸的物质有:BaSO4、AgCl(就这两种物质)
    ② 蓝色沉淀:Cu(OH)2、CuCO3
    ③ 红褐色沉淀:Fe(OH)3
    Fe(OH)2为白色絮状沉淀,但在空气中很快变成灰绿色沉淀,再变成Fe(OH)3红褐色沉淀;
    ④沉淀能溶于酸并且有气体(CO2)放出的:不溶的碳酸盐;
    ⑤沉淀能溶于酸但没气体放出的:不溶的碱。
    4. 酸和对应的酸性氧化物的联系:
    ① 酸性氧化物和酸都可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CO2 + 2NaOH == Na2CO3 + H2O(H2CO3 + 2NaOH == Na2CO3 + 2H2O)
    SO2 + 2KOH == K2SO3 + H2O
    H2SO3 + 2KOH == K2SO3 + 2H2O
    SO3 + 2NaOH == Na2SO4 + H2O
    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② 酸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O2 + H2O == H2CO3 SO2 + H2O == H2SO3
    SO3 + H2O == H2SO4 N2O5 + H2O == 2HNO3
    (说明这些酸性氧化物气体都能使湿润pH试纸变红色)
    5. 碱和对应的碱性氧化物的联系:
    ① 碱性氧化物和碱都可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CuO + 2HCl == CuCl2 + H2O
    Cu(OH)2 + 2HCl == CuCl2 + 2H2O
    CaO + 2HCl == CaCl2 + H2O
    Ca(OH)2 + 2HCl == CaCl2 + 2H2O
    ②碱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生成的碱一定是可溶于水,否则不能发生此反应)
    K2O + H2O == 2KOH Na2O +H2O == 2NaOH
    BaO + H2O == Ba(OH)2 CaO + H2O == Ca(OH)2
    ③不溶性碱加热会分解出对应的氧化物和水:
    Mg(OH)2 == MgO + H2O Cu(OH)2 == CuO + H2O
    2Fe(OH)3 == Fe2O3 + 3H2O 2Al(OH)3 == Al2O3 + 3H2O
    (二) 解实验题
    看清题目要求是什么,要做的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1.实验用到的气体要求是比较纯净,除去常见杂质具体方法:
    ① 除水蒸气可用:浓流酸、CaCl2固体、碱石灰、无水CuSO4(并且可以检验杂质中有无水蒸气,有则颜色由白色→蓝色)、生石灰等;
    ② 除CO2可用:澄清石灰水(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CO2)、NaOH溶液、KOH溶液、碱石灰等;
    ③ 除HCl气体可用:AgNO3溶液(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HCl)、石灰水、NaOH溶液、KOH溶液;
    除气体杂质的原则:用某物质吸收杂质或跟杂质反应,但不能吸收或跟有效成份反应,或者生成新的杂质。
    2.实验注意的地方:
    ①防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如H2、CO、CH4)或用CO、H2还原CuO、Fe2O3之前,要检验气体纯度。
    ②防暴沸: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倒入水中,不能把水倒入浓硫酸中。
    ③防中毒:进行有关有毒气体(如:CO、SO2、NO2)的性质实验时,在通风厨中进行;并要注意尾气的处理:CO点燃烧掉; SO2、NO2用碱液吸收。
    ④防倒吸:加热法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要注意熄灯顺序。
    3.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
    ①酸流到桌上,用NaHCO3冲洗;碱流到桌上,用稀醋酸冲洗。
    ② 沾到皮肤或衣物上:
    Ⅰ.酸先用水冲洗,再用3~5% NaHCO3冲洗;
    Ⅱ.碱用水冲洗,再涂上硼酸;
    Ⅲ.浓硫酸应先用抹布擦去,再做第Ⅰ步。
    4.实验室制取三大气体中常见的要除的杂质:
    (1)制O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
    (2)用盐酸和锌粒制H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氯化氢气体(HCl,盐酸酸雾)(用稀硫酸没此杂质)
    (3)制CO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氯化氢气体(HCl)
    除水蒸气的试剂:浓流酸、CaCl2固体、碱石灰(主要成份是NaOH和CaO)、生石灰、无水CuSO4(并且可以检验杂质中有无水蒸气,有则颜色由白色→蓝色)等;
    除HCl气体的试剂:AgNO3溶液(并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HCl)、澄清石灰水、NaOH溶液(或固体)、KOH溶液(或固体);[生石灰、碱石灰也可以跟HCl气体反应]
    5.常用实验方法来验证混合气体里含有某种气体
    (1)有CO的验证方法:(先验证混合气体中是否有CO2,有则先除掉)
    将混合气体通入灼热的CuO,再将经过灼热的CuO的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黑色CuO变成红色,且澄清石灰水要变浑浊。
    (2)有H2的验证方法:(先验证混合气体中是否有水份,有则先除掉)
    将混合气体通入灼热的CuO,再将经过灼热的CuO的混合气体通入盛有无水CuSO4中。现象:黑色CuO变成红色,且无水CuSO4变蓝色。
    (3)有CO2的验证方法:将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设计实验
    (1)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蜡烛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
    ①将蜡烛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洁净的烧杯,烧杯内壁有小水珠生成,证明蜡烛有氢元素。
    ②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蜡烛有碳元素。
    (2)试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CO2具有不支持燃烧和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图
    把两支蜡烛放到具有阶梯的架上,把此架放在烧杯里,点燃蜡烛,再沿烧杯壁倾倒CO2 阶梯下层的蜡烛先灭,上层的后灭。 证明CO2具有不支持燃烧和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7.解题:
    计算题的类型有
    a.有关质量分数(元素和溶质)的计算
    b.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c.由a和b两种类型混合在一起计算
    (1)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 100%
    (2)化合物(纯净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某元素质量分数=某元素的原子质量和/化合物的质量 × 100%
    (3)混合物中某化合物的质量分数计算
    化合物的质量分数= 某化合物的质量/混合物的质量× 100%
    (4)混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某元素质量分数=某元素的质量和/混合物的质量 × 100%
    或:某元素质量分数= 化合物的质量分数 × 该元素在化合物中的质量分数
    (5)解题技巧
    a.审题:看清题目的要求,已知什么,求什么,有化学方程式的先写出化学方程式。找出解此题的有关公式。
    b.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①设未知量
    ②书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③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未知量
    ④列出比例式,求解
    ⑤答。
    八、初中化学中的“三”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
    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 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
    (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
    (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
    (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8.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19.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20.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
    (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
    (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21.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1)硫酸铜晶体;(2)氢氧化铜沉淀;(3)硫酸铜溶液。
    22.过滤操作中有“三靠”:
    (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滤纸三层处;
    (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紧靠在玻璃捧引流。
    23.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24.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25.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
    (1)不用手接触药品;(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26.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7.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29.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30.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 (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尘)。
    31.浓硫酸三特性:吸水、脱水、强氧化
    32.使用酒精灯的三禁止:对燃、往燃灯中加酒精、嘴吹灭
    33.溶液配制的三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34.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前三种元素:O、C、H
    35.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36.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37.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
    38.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
    (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
    (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39.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40.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
    (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
    (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41.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九、化学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1.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金属常温下不一定都是固体(如Hg是液态的),非金属不一定都是气体或固体(如Br2是液态的)注意:金属、非金属是指单质,不能与物质组成元素混淆
    3.原子团一定是带电荷的离子,但原子团不一定是酸根(如NH4+、OH-);
    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团(如Cl-叫氢氯酸根)
    4.缓慢氧化不一定会引起自燃。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高压锅爆炸是物理变化。)
    5.原子核中不一定都会有中子(如H原子就无中子)。
    6.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说“分子大,原子小”)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8.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阳离子或阴离子。
    9.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第一层为最外层2个电子)
    10.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因为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而元素不包括多原子所构成的分子或原子团)只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单核粒子(一个原子一个核)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11.溶液中不一定:
    (1)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对不同溶质而言)
    (2)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因为温度没确定,如同温度则一定)
    (3)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饱和溶液降温后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4)一定温度下,任何物质的溶解度数值一定大于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数值,即S一定大于C。
    13.有单质和化合物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就是置换反应。但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14.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中不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复分解反应中一定没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注意: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15.单质一定不会发生分解反应。
    16.同种元素在同一化合物中不一定显示一种化合价。如NH4NO3 (前面的N为-3价,后面的N为+5价)
    17.盐的组成中不一定有金属元素,如NH4+是阳离子,具有金属离子的性质,但不是金属离子。
    18.阳离子不一定是金属离子。如H+、NH4+。
    19.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氧化物和碱;不一定(可能)含氧元素的是酸和盐;一定含有氢元素的是酸和碱;不一定含氢元素的是盐和氧化物;盐和碱组成中不一定含金属元素,(如NH4NO3、NH3·H2O);酸组成可能含金属元素(如:HMnO4 叫高锰酸),但所有物质组成中都一定含非金属元素。
    20.盐溶液不一定呈中性。如Na2CO3溶液显碱性。
    21.酸式盐的溶液不一定显酸性(即pH不一定小于7),如NaHCO3溶液显碱性。但硫酸氢钠溶液显酸性(NaHSO4=Na++H+ +SO42-),所以能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不一定是酸。
    22. 酸溶液一定为酸性溶液,但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如:H2SO4、NaHSO4溶液都显酸性,而 NaHSO4属盐。(酸溶液就是酸的水溶液,酸性溶液就是指含H+的溶液)
    23.碱溶液一定为碱性溶液,但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如:NaOH、Na2CO3、NaHCO3溶液都显碱性,而Na2CO3、NaHCO3为盐。碱溶液就是碱的水溶液,碱性溶液就是指含OH-的溶液)
    24.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如Mn2O7是金属氧化物,但它是酸氧化物,其对应的酸是高锰酸,即HMnO4);记住:碱性氧化物中只K2O、Na2O、BaO、CaO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碱。
    25.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H2O、CO、NO)。
    ★常见的酸性氧化物:CO2、SO2、SO3、P2O5、SiO2 等,酸性氧化物大多数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记住二氧化硅(SiO2)不溶于水 。
    26.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27.所有化学反应并不一定都属基本反应类型,不属基本反应的有:
    ①CO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②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③有机物的燃烧。
    28.凡是单质铁参加的置换反应(铁与酸、盐的反应),反应后铁一定显+2价(即生成亚铁盐)。
    29.凡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
    凡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判断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变化,只要看参加反应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与生成的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大换小增重,小换大减重”
    30.凡是同质量同价态的金属与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产生氢气的质量就越少。
    31.凡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的金属(如K、Ca、Na),就一定不能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但它们与酸反应是最为激烈的。
    如Na加入到CuSO4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
    2Na+2H2O =2NaOH+H2 ↑;2NaOH+CuSO4 =Cu(OH)2 ↓+Na2SO4 。
    31.凡是排空气法(无论向上还是向下),都一定要将导气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32.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在装药品前一定要检查气密性。
    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之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33.书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不一定都写在左边。如NH3 、CH4
    34.5 g某物质放入95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等于5%。
    可能等于5%,如NaCl、KNO3 等;也可能大于5%,如K2O、Na2O、BaO、SO3 等;也可能小于5%,如结晶水合物以及Ca(OH)2、CaO 等。
    十、化学实验总结
    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以及它们的区别。
    气体 氧气(O2) 氢气(H2) 二氧化碳(CO2)
    1.药品 高锰酸钾(KMnO4)或双氧水(H2O2)和二氧化锰(MnO2)
    [固(+固)]或[固+液] 锌粒(Zn)和盐酸(HCl)或稀硫酸(H2SO4)
    [固+液] 石灰石(大理石)(CaCO3)和稀盐酸(HCl)
    [固+液]
    2.反应原理 2KMnO4 == K2MnO4+MnO2+O2↑
    或2H2O2==== 2H2O+O2↑ Zn+H2SO4=ZnSO4+H2↑
    Zn+2HCl=ZnCl2+H2↑ CaCO3+2HCl=CaCl2+H2O+CO2↑
    3.检验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进集气瓶,若木条复燃,是氧气,否则不是氧气;点燃木条,伸入瓶内,木条上的火焰熄灭,瓶口火焰呈淡蓝色,则该气体是氢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若浑浊则是CO2。
    4.收集方法
    氧气(O2)①排水法(不易溶于水) ②瓶口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
    氢气(H2)①排水法(难溶于水) ②瓶口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
    二氧化碳(CO2)①瓶口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大) (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5.验满(验纯)
    氧气(O2)用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氧气已满,否则没满。
    氢气(H2) <1>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2>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若“噗”的一声,氢气已纯;若有尖锐的爆鸣声,则氢气不纯。
    二氧化碳(CO2)用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若火焰熄灭,则已满;否则没满。
    6.放置 正放 倒放 正放
    7.注意事项
    (1)制备氧气(O2)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当用第一种药品制取时以下要注意)
    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凝结在试管口的小水珠倒流入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
    ③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④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使试管破裂)
    (2)制备氢气(H2)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长颈漏斗的管口要插入液面下;
    ③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空气中,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点燃会爆炸。)
    (3)制备二氧化碳(CO2)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长颈漏斗的管口要插入液面下;
    ③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8.常见气体的性质
    (1)氧气O2 (通常状况下) 化学性质及用途
    (O2) 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①C + O2==CO2(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a. 供呼吸;b. 炼钢;c. 气焊。
    (注:O2具有助燃性,但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燃烧。)
    ②S + O2 ==SO2 (空气中—淡蓝色火
    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
    ③4P + 5O2 == 2P2O5 (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
    ④3Fe + 2O2 == Fe3O4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⑤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2)氢气(H2)
    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最轻的气体。
    ① 可燃性:
    2H2 + O2 ==== 2H2O
    H2 + Cl2 ==== 2HCl
    ② 还原性:
    H2 + CuO === Cu + H2O
    3H2 + Fe2O3 == 2Fe + 3H2O
    (3)二氧化碳(CO2)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固体的CO2叫“干冰”。
    ①CO2 + H2O ==H2CO3(酸性)
    (H2CO3 === H2O + CO2↑)(不稳定)
    a.用于灭火(应用其不可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b.制饮料、化肥和纯碱
    CO2 + Ca(OH)2 ==CaCO3↓+H2O(鉴别CO2)
    CO2 +2NaOH==Na2CO3 + H2O
    ②氧化性:CO2 + C == 2CO
    CaCO3 == CaO + CO2↑(工业制CO2)
    (4)一氧化碳(CO)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有毒气体。
    ①可燃性:2CO + O2 == 2CO2 (火焰呈蓝色,放出大量的热,可作气体燃料)
    ②还原性:
    CO + CuO === Cu + CO2
    3CO + Fe2O3 == 2Fe + 3CO2
    (跟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破坏血液输氧的能力)
    化学怎么才能学好
    每天都是和其他同学一样学习,为什么成绩就是不见提高呢?还是方法不对。因为每次看书都是从头看到尾,重复在做无用功,净挑重点知识看,看完还是记不住或者是记混,而尖子生则会抠细节,能预见考试考点,书下注释也看,能从一句话里面发现问题,并根据提问做出回答,所以看书也是自测的过程。
    尖子生做题看到一道题目,就知道解题思路,知道自己会不会做,哪类题目是自己拿手的,哪些是自己需要加强的,会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把自己的弱项提高上来,从而提高化学分数。而一般学生更愿意做自己拿手的题目,逃避不会的题目,成绩也很难提高,不会的题目只是整理到错题本上,越整理越多而已,后来自己都懒得看了。学化学不要欠债,每一个知识点都要学透了、学懂了,不会就及时问。
    怎样才能提高化学成绩
    1.首先明确,任何化学反应,从元素周期表角度考虑,化学的反应原理都是最外电子层是否“饱和”的问题,物态的化合价基本符合元素周期表分规律,只有少数多化合价的,要抄下牢记。
    2.其次重点记录,特殊元素,一定要牢记分清。
    3.判断与推导要学习,无机化学重在判断,判断反应机理,反应原理,如化合价是否对等,能否参与反应,如何配平,都是基于周期表规律进行判断和推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