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必背知识点


    高三的复习其实没有想象当中那么难,只要树立好正确的学习的方法,而且你如果对某一科目感兴趣或者有天赋异禀,那么学习成绩会有明显提高。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三政治必背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到你们!
    高三政治必背知识点1
    【一般主要考查“影响”、“措施”】
    1、文化的影响——为什么要加强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
    (1)文化与社会:
    ①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中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②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③文化与经济相交融,经济建设中科技、教育、人才越发重要,文化产业、文化消费不断发展,文化生产力在经济格局中越来越重要。文化与政治相交融,民主法制建设、公民的政治参与需要文化素养;西方国家借助文化渗透推行霸权主义,必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④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逐渐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2)文化对个人: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①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共同构成;文化既是世界的,各族文化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色彩;文化又是民族的,各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文化越是民族的,文化越是世界的,优秀的民族文化能得到世界的认同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态度与原则——
    意义: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态度与原则:
    A、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B、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C、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民族特色
    ③文化传播的途径与特点——
    途径:商贸活动、教育、人口迁徙
    特点: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A、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B、有利于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利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实现文化创新,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C、既要热情欢迎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2)文化创新:
    ①原因:
    A、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B、文化创新有利于推动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C、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②途径和方向:
    A、根本途径——立足实践,坚持与人们群众实践相结合
    B、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C、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民族特色
    D、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
    (2)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呈现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贡献,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③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有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④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人民克服困难、创造幸福、共创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3)中华民族精神
    ①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②原因:
    A、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维系中华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体现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精神特征和共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精神火炬。
    B、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利于应对相互激荡的思想文化,保持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是建设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需要。
    ③途径:
    A、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做民族精神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B、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继承和发扬中华优良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措施:
    ①关键——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根本途径——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③奏响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文化。
    ④发扬中华优良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汲取各民族长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加强文化创新。
    ⑤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⑥主要内容——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尤其是公益性文化事业;根本目标与任务——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
    ⑦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公民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⑧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⑨必然要求——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提供物质基础
    (2)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
    ①原因:
    A、思想道德建设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规定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B、中华传统美德做为中华文化的精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C、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D、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和修养。
    ②措施:
    A、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
    B、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的基础,是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集中体现。
    C、在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D、学习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辨别错误思潮的能力,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高三政治必背知识点2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高三政治必背知识点3
    1、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因素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影响商品的价格。
    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形成买方市场。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形成卖方市场。
    2、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同样生产条件下生产同类商品的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4、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
    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导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5、企业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较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较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商品的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商品的价值;但从一段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商品的价值相符。
    7、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8、价格变动对人们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的规模。当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有利可图时,生产经营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当某种商品价格下跌,无利可图时,生产经营者会压缩生产规模。
    ②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企业只有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才能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
    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哪个生产者能提供质量好的或者其他企业无法生产的产品,他就能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