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气的特色有什么


    清明时节雨纷纷,一束鲜花祭故人,逝人鲜花祭,美好你我他,开展改树塑活动,再树文明新风,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清明节气的特色有什么,供大家参考。
    清明节的习俗-祭祖
    祭祖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自古以来,我国一直都有祖先崇拜的情结,对宗族宗法极为重视。很早的时候,只有士大夫以上的官员才可以设立家庙。
    贫民百姓只能在寝室祭拜。岁时致祭的规矩很多,要在每季度第二个月的上旬择日占卜,或者丁日,或者亥日,其中占卜吉利的那日就是祭祖的日期。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也就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往往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清明节的习俗-挂纸(挂青)与培墓
    “挂纸”是一种,与祭祖习俗有关。挂纸时,祖先坟墓上的野草清除,并用小石头或砖块将墓纸压在坟上,表示这个坟是有后嗣的,否则很容易被人误以为是无主的孤坟,而受到破坏。墓纸分为白色、红色、黄色的古仔纸,以及五色纸(红黄蓝白黑)两类。
    现在则多用五色纸,其用意是盖厝瓦或表示子孙已祭拜过。客家人挂纸时比较慎重,先用锄头挖一块绿色的草皮,并把带来一叠确滴有鸡血的黄纸,用草皮压在坟上,然后在坟地四周摆上十二张银纸,除了挂墓纸的目的外,还有血祭的象征。
    “培墓”也就是“扫墓”,又叫墓祭、祭扫或上坟,就是修墓与祭拜。一般认为,祖先的坟墓和后代子孙的兴衰有很大的关联。因此,富有的人家年年“培墓”,一般的人家除了吉凶葬的前三年要“培墓”外。
    其他则视情况而定。“培墓”的时间多利用清明节前夕,将坟上的杂草清除,并加以培土整修,如果墓碑上的字体模糊不清,则必须用银朱重新加以描涂,使其焕然一新。
    北京清明节习俗
    传统的“寒食节”又称“换火节”,说的是家家户户烧了一冬的炉膛,开春后要灭火清理了,所以家里停火一两日,只能吃凉食了。因此旧时北京很多家庭都在寒食节的前一天准备出次日的食品,大多是一些小吃,逐步就演化出了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绝。
    寒食十三绝是什么?有一种说法,“寒食十三绝”具体包括:蹄烧饼、螺丝转、馓子麻花、姜丝排叉、驴打滚、糖火烧、艾窝窝、糖卷馃、糖耳朵、豌豆黄、焦圈、
    硬面饽饽、芝麻酱烧饼。另版“寒食十三绝”:奶油炸糕、螺丝转、馓子麻花、姜丝排叉、驴打滚、糖火烧、艾窝窝、面茶、糖耳朵、豌豆黄、焦圈、硬面饽饽、芝麻酱烧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