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地理有关的节日


    多样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多彩的中国民族文化,多元的民俗文化,也深刻的反映这当地的自然环境。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与地理有关的节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与地理有关的节日
    1、春节
    起源: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 的传统节日,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 (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 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据记载, 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习俗: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 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 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 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年夜饭就选在这天晚 上。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 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 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像扫尘,贴春联,放鞭炮,倒贴福,年画,守岁,压岁包, 拜年,还有一些食俗,如腌腊味,蒸年糕,包 饺子等等。
    春节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呢?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 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 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 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在新旧交替之时设立一个这样节日寄托了人们对 新一年开始的美好期许。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 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决定了早期的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人们发明了农具,培育出新的农作物,制定了一系列农业制度,形 成了一些农事习俗,创作了农事诗、各式图形等,这些都是农耕文化的体现。中国传统节日根源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据史 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 “载”,夏代 叫 “岁”,周代才叫“年”。“载”、 “岁”、“年”都是指谷物生长周期, 《说文。禾部》:“年,谷熟也。”谷子 一年一熟,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
    2、清明节
    起源: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 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 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 一种固定的风俗。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习俗: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 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 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除扫墓外,清明这天还有许多活动习俗,像放 风筝,踏青,插柳,蹴鞠,荡秋千等等。
    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节日食品, 在山东,吃鸡蛋和凉馒头,在温州这一带有吃清 明饼的习俗,最常见的就是用鲜嫩的竹笋、豆腐、 猪肉、咸菜作馅,上海清明节时则有吃青团的风 俗,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
    清明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光从名字上看,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古代,劳动人民用二十四节气来安排进行农事活动,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 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 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 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 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就有清明踏青, 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唐代杜牧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 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里的雨水纷纷的天气,一般是指我国南方春季的锋面降水现象,清明时节,北方的冷 空气还有一定的残余势力,与长江流域的暖 湿气流发生交汇,产生降水,势力相当时, 形成的锋区在这一地带来回摆动,雨区也随之就地徘徊。
    3、中秋节
    起源:定于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 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 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 土地神的遗俗。
    习俗:吃月饼,赏月,祭月,舞火龙,玩花 灯等等,还有很多有关中秋的传说,嫦娥奔 月,吴刚伐树等等。
    中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秋与月的阴晴圆缺息息相关,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 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此夜,人们 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 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 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又称为团圆节。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秋报的遗俗, 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 刻,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 庆祝丰收。
    注意:满月时,有时会发生月食现象。
    4、端午节
    起源: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 阳节、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 瘟疫的节日,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如果说中秋是月亮的节日,端午便是是太阳的节日。
    习俗: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 术、白芷,喝雄黄酒。吃粽子和赛龙舟,是 为了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 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
    端午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 以才有端午求平安、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 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 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种.种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实际上是与这个时候的气候息息相关。甚至与划龙舟的由来也有关,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说:“距屈子投江千余年前, 划龙舟之习俗就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目的是 通过祭祀图腾——龙,以祈求避免夏季常见的水旱之灾。
    5、重阳节
    起源: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 “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 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 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 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 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习俗:亲人们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 菊花,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祭奠前人。
    重阳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九月初九,天气辗转入秋,寒意渐浓,重阳节秋高气爽,登高一望,草木山川,尽收眼底, 很适合登高远眺。吃重阳糕,因“糕”与萸 “高”谐音,重阳佳节,不能登高而吃点糕, 也可聊以自慰。同时,重阳之际,菊花盛放, 正是赏菊的最好时候。
    有关地理气候的节日
    1.端午节
    赛龙舟、吃粽子:对应南方水乡多河流、多水稻种植。是我国南方地区典型的民间体育运动和饮食习俗,与南方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湿热的自然环境关系密切。
    2.那达慕
    蒙古族节日,主要内容骑马、摔跤、射箭。常考蒙古包,便于拆卸,适应游牧生活。所在内蒙古高原,地势坦荡,自东向西,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植被从草原过度到荒漠草原,直至荒漠。
    区域内存在过度放牧和草场退化现象。三河马、三河牛是优良畜种。
    3.泼水节
    傣族传统节日。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热带季风气候区,有热带季雨林分布,一年分旱雨两季。人们用相互泼水来庆祝节日。这里的传统民居是竹楼。云南省有民族百花园之称。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1、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四月中旬的云南已经热的用水来降温啦!
    试着从地理角度分析云南地区4月气候炎热的原因?
    地理眼答案:
    1、纬度——云南地区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纬度低,4月太阳知识点北移,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辐射强。
    2、气候:西双版纳为热带季风气候,四月雨季未到,晴天多,气温回升快。
    3、昼长——随着直射点北移,云南地区昼长变长,日照时间长。
    2、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拉丁文 Eid Adha),又称宰牲节,尔德节。古尔邦节与开斋节(肉孜节)、圣纪并列为伊斯兰三大宗教节日。
    古尔邦节是我国穆斯林的盛大节日。“古尔邦”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或称为尔德·阿祖哈。“尔德”是节日的意思。“古尔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牺牲”“献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这个节日叫“牺牲节”或“宰牲节”。也译作“库尔班”。
    从民俗活动可以看出,这里是中国的牧区啊!
    头戴小白帽,也能反映出新疆地区的太阳辐射强,白色帽子能够防止阳光照射。
    姑娘们身后和脚下大部分为草原和少量的针叶林,反映新疆的降水较少,气候较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