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复习提纲


    清朝历史是我们学习的历史中非常失败的一段封建社会历史,同时也是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制度的一个起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复习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复习提纲
    第1课 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廉价的工业原料。
    2.英国向中国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
    3.虎门销烟:
    时间: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
    经过: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4.(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时间:1840-1842年。
    5.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 2100万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6.鸦片战争影响:
    ①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7.启示:落后就会挨打!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1856-1860年
    2.第二次鸦片战争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3.主凶:英法联军,帮凶:美俄。
    4.列强侵华罪行:
    ①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抢劫并火烧圆明园。
    ②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③美国:华尔的洋枪队,镇压中国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5.太平天国运动:
    ①爆发时间、地点、领导人: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领导太平天国运动
    ②定都: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③抗击洋枪队:A:1860年,李秀成指挥的青浦大捷,大败洋枪队。
    B:1862年在慈溪战斗中,洋枪队头目华尔被击毙。
    第三课 收复新疆
    1.阿古柏入侵新疆:
    (1)时间:19世纪60年代
    (2)支持者:英国、俄国
    2.左宗棠收复新疆: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6年,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除伊犁以外(1871年俄国直接派兵侵占了伊犁地区)的新疆。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签约,中国从俄国手里收回伊犁。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第四课 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1894年(旧历甲午年)
    2.重要战役:①黄海大战(邓世昌壮烈殉国)
    ②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3.《马关条约》的签订
    ①时间:1895年
    ②地点:日本马关
    ③签订者: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④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影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增辟通商口岸等。
    ⑤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
    第五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1900年
    2.目的:为镇压中国的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权益
    3.经过: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在西摩尔率领下发动侵华战争。8月中旬,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列强第二次洗劫、焚烧北京)
    4.结果:1901年,清政府被与列强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①《辛丑条约》主要内容:A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赔款最多的一次),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B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说明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C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②影响: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是怎样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答:开始沦为: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
    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签订
    列强通过发动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不断扩大侵略特权,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政府成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
    第六课 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2.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3.代表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
    4.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5.主张(口号):师夷长技(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6.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①前期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②后期创办民用工业(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③筹建三支海军(南洋、北洋、福建);
    ④兴办新式学堂(第一所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
    7.性质: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8.破产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9.失败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
    10.评价: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第七课 戊戌变法(性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重(表现为:《马关条约》签订);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时间:十九世纪末的1898年(旧历戊戌年)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4.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亡。
    5.过程: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标志)、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6.失败原因:一是脱离群众,仅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二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7.意义: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
    8.启示:说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第八课 辛亥革命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2.时间:1911年(旧历辛亥年)
    3.代表人物:孙中山等
    4.主张:以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主)为纲领,试图用革命的手段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5.革命活动: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建立中国同盟会(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提出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1911年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标志);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6.失败标志: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7.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8.启示: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第九课 新文化运动
    1.开始时间:1915年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
    4.主要阵地:《新青年》。
    5.主要内容:前期:“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
    6.对象:封建专制的尊孔复古思想。
    7.性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8.地位和作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第十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爱国运动:(1919年5月4日)
    (1)背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也是导火线)。
    (2)斗争中心:北京(前期) 上海(后期)
    (3)主力:学生 工人(6月初)
    (4)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
    (5)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6)结果:取得初步的胜利,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7)性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8)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工人阶级参加斗争并起了巨大的作用。)
    2.中共一大的召开
    (1)时间:1921年7月
    (2)地点:上海
    (3)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4)主要内容: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选举成立了以陈独秀为书记的中央局。
    (5)中共一大(中共诞生)的意义:中共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第十一课 北伐战争
    1.黄埔军校的建立:
    1924年创办的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2.北伐胜利进军
    (1)时间:1926年
    (2)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5)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武昌战役;
    (6)胜利进军:在两湖战场消灭了吴佩孚主力;在江西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7)国民革命失败原因: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第十二课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1.南昌起义
    (1)时间:1927年8月1日
    (2)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
    (3)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八一建军节的由来)
    2.秋收起义
    (1)时间:1927年9月
    (2)地点:湘赣边界
    (3)领导人:毛泽东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带领起义队伍转向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
    3.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由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第十三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1.红军长征的原因:
    (1)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根本原因:党内的左倾错误
    2.开始的标志: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共八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
    3.长征中的重要会议——遵义会议(1935年1月)
    (1)主要内容:会议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意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长征路线: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渡湘江→强渡乌江→解放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师→甘肃会宁会师。
    5.长征结束: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胜利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6.长征的胜利的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第十四课 难忘九一八
    1.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炮轰沈阳。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不到半年时间全部沦于敌手。(是日本局部侵华的开始)
    2.九一八后,中国的反应:
    东北人民和部分东北军部队,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共派杨靖宇组织东北抗日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3.西安事变(1936月12月12日)
    (1)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
    (2)目的:逼蒋联共抗日
    (3)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全民族的利益
    (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十五课 “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
    1.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军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动进攻(日本全面侵华开始),制造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中国人民的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佟麟阁、赵登禹先后为国捐躯。
    2.南京大屠杀
    八一三事变后,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在六周时间内,屠杀中国居民达三十万人以上。国民政府被迫迁往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第十六课 血肉筑长城
    1.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
    2.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国民党军队在李宗仁指挥下,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这是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
    3.百团大战:
    (1)时间:1940年8月
    (2)地点: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
    (3)总指挥:彭德怀
    (4)主要目标: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5)地位: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4.中共七大召开(1945年4月 延安)
    (1)主要内容:大会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2)历史意义: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5.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屡战屡败的局面,
    洗刷了近代以来的百年民族屈辱,
    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第十七课 内战烽火(1946---1949年)
    1.重庆谈判:(1945年8月)
    (1)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主要目的:
    ①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②为了欺骗人民,
    (2)毛泽东去重庆的目的:
    ①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
    ②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重庆谈判的成果: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2.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
    3.挺进大别山(战略大反攻开始)
    (1)时间:1947年夏,
    (2)事件:刘伯承、邓小平率军挺进大别山地区
    (3)意义:威胁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第十八课 战略大决战(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
    1.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2.辽沈战役
    (1)时间:1948年9月—11月
    (2)指挥者:林彪、罗荣桓
    (3)意义:解放东北全境。
    3.淮海战役
    (1)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2)指挥者: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
    (3)参战军队: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
    (4)中心:徐州
    (5)意义: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规模最大、战果最丰)
    4.平津战役
    (1)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2)参战军队: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3)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为民族的功臣)
    (4)意义: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5.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三大战役的胜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了,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6.渡江战役
    (1)时间:1949年4月
    (2)南京解放: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统绐中国22年(1927-1949)的国民党政权垮台。(国民党残余退往台湾,形成台湾与祖国大陆至今分离的局面)
    第十九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状元实业家张謇
    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2.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五个阶段:
    A.从洋务运动开始,出现了民族工业的萌芽,但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B.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
    D.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E.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2)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原因: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
    (3)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A.总体水平比较落后(由于三座大山的压迫)
    B.发展不平衡(不平衡的表现如下)
    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地区之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沿海沿江大城市的民族工业比较发达,广大内地非常薄弱。
    第二十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1.科技改变生活
    (1)轮船、火车的传入:
    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后相继传入中国,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也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
    (2)电报、照相、电影的传入:
    19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近代以来,照相和电影也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2.礼仪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等法令,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取消了“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第二十一、二十二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1.近代著名科学家
    (1)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为确保行车安全,他设计出“人”字形路轨。
    (2)著名化学家——侯德榜:他揭开制碱奥秘,撰写了《制碱》一书,他的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2.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
    (1)鸦片战争时期思想家——魏源
    主张设立工厂,制造轮船、枪炮,兴办民用工业;学习西方练兵方法,用新式武器装备军队。他编成的《海国图志》一书,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2)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严复
    主张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他翻译的《天演论》,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在当时的中国,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也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3.京师大学堂
    创办于维新变法运动中,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
    4.科举制的废除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炀帝时期)
    5.文学和艺术
    (1)鲁迅代表作有白话文《狂人日记》《孔乙已》
    (2)以画马而著称的画家徐悲鸿代表作有《愚公移山》
    (3)人民音乐家聂耳的代表作是《义勇军进行曲》
    (4)冼星海的代表作是以抗日为主题的《黄河大合唱》
    1.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汇总(两份资料)
    2.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人教版)
    3.初二上册期末复习提纲,历史知识汇总
    4.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与复习方法
    5.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