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专题知识点


    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历史专题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专题知识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 → 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③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五、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
    1. “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
    2.定义:从汉武帝时期起,酿酒、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由政府垄断。由工官负责生产军用的兵器和装备,皇族的生活用品。
    3.特点:⑴ 官办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⑵ 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产品不流入市场;
    ⑶ 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⑷ 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⑸ 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束缚。
    六、列举古代中国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
    冶炼: ①青铜器铸造 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
    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
    司母戊鼎
    ②冶炼生铁和钢 发明于春秋时期
    春秋-块炼钢;杜诗(东汉)发明水排,提高了生产效率
    南北朝-灌钢法
    16世纪前,世界领先;大大推动生产发展
    ③燃 料 煤 冶 铁——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
    焦碳冶铁——南宋末开始,明朝流行
    纺织: ①丝织-上古 学会养蚕缫丝 世界最早
    西周 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
    汉代 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
    唐代 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明清 鼎盛时期 苏州、杭州
    ②棉织-宋末元初 棉花向内地传播,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元 代 黄道婆 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元 明 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明 后 期 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一些地区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制瓷: 新石器时代 开始烧制陶器
    商代 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
    东汉晚期 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 烧制出白瓷
    隋唐 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
    唐三彩(陶)
    唐代 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越窑(青瓷) 邢窑(白瓷)
    宋代 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又推进了生产技术的提高,粉彩瓷器烧制技术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七、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2、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3、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八、有关市的发展:
    (1)秦代:法律管理商业。
    (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 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相当严格;
    汉代:形成若干全国性商业中心。如: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3)六朝:出现草市,但也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夜市繁盛 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5)宋代:“市”突破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夜市、晓市都很兴盛,还有定期庙会集市,宋代:草市配套的饮食服务设施 也较完备;
    (6) 明清:都市中形成繁华的商业区。
    九、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
    1.先秦:商业城市开始兴起
    2.汉代: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以“市”为标志的全国商业中心形成
    3.唐朝:长安、洛阳、广陵(即后来扬州,当时号称“雄富冠天下”)
    4.宋代:汴京(开封)
    5.明清: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商帮的出现 (晋商、徽商势力最强)
    十、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
    2、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
    3、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十一、简述古代中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基本史实,分析这一政策得以长期推行的原因。
    史实:1、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2、汉初: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汉高祖严禁商人“衣丝乘车”和购置土地,并“重租税以困辱之”
    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经济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4、明清时期:朝廷昧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大势,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原因:①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②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十二、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
    2、但是,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不仅阻碍工商业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且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
    3、“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十三、明清为什么要实行“海禁”政策?如何评价“海禁”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海禁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
    原因:① 明初主要是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② 清初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 后来,清政府一方面为防范“外夷”侵犯,另一方面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国交流。
    评价:消极作用占主流地位。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高一历史专题知识2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外因)
    (2)表现:
    ①农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
    ②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和城乡商品交流发展,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③城市手工业受沉重打击
    ④洋行大量增加
    ⑤买办(殖民地半殖民地里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经营企业,推销商品的代 理人)和买办化的商人出现
    (3)影响:一方面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二、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
    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企业名字 创办时间 地址 创办人
    安庆内军械所(最早) 1861 安庆 曾国藩
    江南制造总局(最大) 1865 上海 曾国藩李鸿章
    福州船政局 1866 福州马尾 左宗棠
    天津机器局 1867 天津 崇厚
    2.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企业名称 创办时间 创办人 备注
    上海轮船招商局 1872 李鸿章 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公司
    开平矿务局 1878
    湖北织布局 1890 张之洞
    汉阳铁厂 1890 中国近代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工业
    3、军事工业性质、特点
    性质 封建性企业
    特点
    (官办企业)
    使用新式机器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力,但企业都是官办
    的(用国家的经费由官吏来办理),由封建官僚管理。产品
    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一个工厂形同一座衙门。
    4、民用工业性质、特点
    性质 带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特点
    (官督商办)
    (官商合办) 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生产出的产品除供给国家和军队使用外,还投放到市场上,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扩张,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三、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影响
    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总之,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起了诱导作用。
    四、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鸦片战争后,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自然经济的破坏,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逐渐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
    2.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期间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五、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过程?
    第一阶段:1912民国成立——1918一战结束(民国初期)
    状况:进一步发展阶段(短暂春天、黄金时期)
    原因:①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压迫,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客观外部条件);
    ②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③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如抵制日货等以及“实业救国”风气的形成,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但一战期间,日美加紧侵华,民族工业发展也并不顺利
    第二阶段:1918一战结束——1927(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夕)
    状况:发展受挫
    原因:① 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加紧对华侵略
    ② 封建主义的压迫控制、封建军阀混战,没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
    第三阶段: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状况:获得显著发展(夏天)
    原因: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以及以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而开展的“改订新约运动”等措施,国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也得到显著发展。
    (但由于官僚资本的挤压、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迫,民族资本的发展仍然受到阻碍)
    第四阶段:1937-1945年(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统治后期)
    状况:日益萎缩(秋天,困境)
    原因:① 沦陷区,日伪政权疯狂的经济掠夺,日本侵华资本膨胀,毁坏或吞并民族工业
    ② 国统区,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地位空前加强。官僚资本乘战时民族工业之危,吞并民营企业,进行大规模掠夺。
    第五阶段: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
    状况:陷入绝境(冬天)
    原因:解放战争时期,为内战筹集军费,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掠夺措施
    ① 国民政府加紧剥削人民,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② 滥发纸币,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③ 寻求美国的援助,使美国资本和商品大量涌入。
    ④ 官僚资本依赖垄断地位排挤压制民族资本主义
    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该如何认识?
    ① 资本主义的救国强国方案,在近代中国行不通
    从实践结果看:《资政新篇》的无法实施;“百日维新”的失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付诸东流
    从理论上分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带有对中外反动经济势力的依赖性。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发展起来,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很薄弱,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和成熟程度,远不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因此,中国资产阶级担当不起领导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实践和理论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想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近代化,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② 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又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是一种革命和进步的经济成分,既瓦解着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侵略起抵制作用。
    随着它的产生和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因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又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高一历史专题知识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 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即国家工业化,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发展生产力(工业化)与变革生产关系(三大改造)同时并举。
    二、“一五”计划(1953年开始实施,1957年提前超额完成)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
    三、三大改造
    1、内容
    (1)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跟农业相似)
    (3)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创举)
    2、意义:标志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评价: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但遗留了许多问题。
    四、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1、主要内容:
    (1)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大力发展生产力,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总任务: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4)经济建设方针: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2、影响: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1958)
    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后果: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教训: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②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循序渐进反急于求成。
    六、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1、主要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前提)
    (2)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关键)
    (3)组织路线
    (4)伟大决策:改革开放
    2、 历史意义:
    (1)伟大转折:开始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
    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从“左”倾思想转为实事求是。
    (2)光辉标志: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 ②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 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背景、主要内容和作用。
    1.背景: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经济处于徘徊状态。
    2.内容:
    ①概念: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步骤:安徽、四川率先实行——1978年底11届3中全会提出应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但当时还“不许包产到户”——1980年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双包”生产责任制——1982年,中央认为“双包”责任制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从此全国推广。
    3.作用:(1)把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为中国农村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转化创造了条件。
    八、讲述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作用。
    1.背景: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各方面积极性都不高,企业缺乏活力。
    2.内容:
    ① 大致经历两阶段:一是试验探索阶段(从1978——1984年);二是全面改革阶段(从1985——现在)。
    ② 主要从三方面入手:(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
    一是把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是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推行多种形式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三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在经济发展中逐步改善人民生活。
    ③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3.作用: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企业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九、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1.史实:
    ① 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② 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江苏的连云港和南通)
    ③ 1985年以后,国务院又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逐步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④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等,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加形式多样
    ⑤ 1990年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2.特点: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点线面结合,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十、南巡讲话(1992)
    1.主要内容:
    ①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百年不动摇
    ②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 :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③判断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④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⑤社会主义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⑥发展才是硬道理
    2、意义: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十一、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 过程:
    ①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目标具体化、系统化。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③ 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 到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⑤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
    2.意义: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开拓和开放各种市场,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才能使中国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