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单元知识点归纳分析


    一个人若想拥有聪明才智,便需要不断地学习、积累。华罗庚有句名言:“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出于勤奋。”这是有道理的。让我们勤奋学习,持之以恒,成就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青春写满无悔!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单元知识点归纳分析,希望能帮助到你!
    高二历史单元知识点归纳分析1
    (一)诗歌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风雅颂;四言为主(现实主义)。
    楚辞:战国屈原新体诗歌《离骚》(浪漫主义)
    3、汉赋:司马相如(铺成排比,文采华丽)
    4、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二)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三)元曲:元朝民族歧视,常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关汉卿《窦娥冤》
    (四)小说
    1、唐代:传奇《柳毅传》、《南柯太守传》
    2、宋代:话本
    3、明清时期兴盛原因: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代表作品:
    明: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
    清:《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五)戏曲
    1、原始—汉唐:傩舞
    2、唐:梨园
    3、两宋:南戏,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
    4、元代(黄金时代,标志戏曲的成熟):杂剧(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
    5、明:昆曲(百戏之主):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
    4、清代:京剧,新的高峰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西周~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楚辞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汉朝时,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赋。汉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都是汉赋中的佳作。
    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词的句子长短不齐→到了宋代,城市繁荣
    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关汉卿马致远
    唐朝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传奇和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
    明清时期,市民阶层扩大,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高二历史单元知识点归纳分析2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
    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
    (1)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2)强调人的价值。
    (3)代表人物及主张: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二、美德即知识
    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4)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2、影响: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著有《理想国》一书,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主张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
    2、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级的。
    高二历史单元知识点归纳分析3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