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学习是灯,努力是油,要想点灯,必须加油!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学者贵于行之,每日省之。要坚持好好学习,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三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三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
    1、过度繁殖:任何一种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表现为过度繁殖。
    2、自然选择:达尔文把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
    3、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个体间彼此交配,通过繁殖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4、基因库:种群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其中每个个体所含的基因只是基因库的一部分。
    5、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整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6、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互相交配,并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7、隔离: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
    a、地理隔离:由于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不能相遇而不能交配。(如: 东北虎和华南虎)
    b、生殖隔离: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语句: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方面: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生存斗争);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适者生存)。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也有四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改变基因频率;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4、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生物进化其实就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
    5、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可称为突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个体间出现可遗传的差异。
    6、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种群的繁殖使有利变异基因不断积累,不利变异基因逐代淘汰,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因此,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实例——桦尺蠖在工业区体色变黑:
    a、从宏观上看:19世纪中期桦尺蠖的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属于保护色,较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不能适应环境,易被捕食者捕食,因此,突变产生后,后代的个体数受到限制。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由于地衣死亡,桦尺蠖栖息的树干裸露并被烟熏黑,使得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而大量生存,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易被捕食者捕食而大量被淘汰。表现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b、从微观来看: 19世纪中期以前,由于黑色基因(S)为不利变异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受到限制,因此,当时种群中浅色基因(s)的频率为95%,黑色基因(S)的频率为5%。到20世纪中期由于黑色基因(S)控制的性状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并繁殖后代,浅色基因(s)控制的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大量被淘汰,使后代数量大量减少。浅色基因(s)的频率下降为5%,黑色基因(S)的频率上升为95%。结果是淘汰了不利变异的基因并保留了有利变异基因,通过遗传逐渐积累。)
    7、物种的形成:物种形成的方式有多种,经过长期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比较常见的方式。(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4种地雀的形成过程,就是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的结果。)
    8、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决定进化的方向。隔离——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9、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①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例如,从某种.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别为30、60和 10,A基因频率=(2×30+60)÷2×100=60%,a基因频率=1-60%=40%。②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等于它的纯合子频率与1/2杂合子频率之和。例如:AA基因型频率为30/100=0.3,Aa基因型频率为60/100=0.6;aa基因型频率为10 /100=0.1;则A基因频率=0.3+1/2×0、6=40%。③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种群中基因型频率之和等于1。
    高三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
    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
    1.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举例: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1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高茎用D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
    (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DD或dd。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Dd。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 DD×Dd等。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等
    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如:Dd×dd
    2.常见问题解题方法
    1)如果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即Dd×Dd 3D_:1dd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即Dd×dd 1Dd :1dd
    (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即DD×DD或DD×Dd或DD×dd
    3.分离定律的实质:减I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
    第2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二)
    1.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中的有关结论
    (1)两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
    (2) F1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一定分离,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同时发生。
    (3)F2中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9:3:3:1
    注意:上述结论只是符合亲本为YYRR×yyrr,但亲本为YYrr×yyRR,F2中重组类型为10/16,亲本类型为6/16。
    2.常见组合问题
    (1)配子类型问题 如: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x2x2=8种
    (2)基因型类型 如:AaBbCc×AaBBCc,后代基因型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3种基因型(1AA:2Aa:1aa)Bb×BB后代2种基因型(1BB:1Bb)
    Cc×Cc后代3种基因型(1CC:2Cc:1cc)所以其杂交后代有3x2x3=18种类型。
    (3)表现类型问题 如:AaBbCc×AabbCc,后代表现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2种表现型 Bb×bb后代2种表现型 Cc×Cc后代2种表现型
    所以其杂交后代有2x2x2=8种表现型。
    3.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减I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1.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的概念:①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发展成为成熟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过程中进行的。②过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③结果:新细胞染色体数减半。
    2.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及比较
    (1)同源染色体:两条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2)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3)四分体:复制后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包含四条姐妹染色单体,这对同源染色体叫四分体。
    一对同源染色体=一个四分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4)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完成形成四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完成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
    3.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主要异同点:
    4.受精作用的概念、过程及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遗传和变异很重要特点:
    高三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3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二、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第二章动物体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高兴,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轴突+髓鞘=神经纤维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传出神经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
    (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6、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3)其他高级功能:学习与记忆
    二、通过激素的调节
    1、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
    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3、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协同作用: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
    拮抗作用: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4、激素调节的实例:实例一、血糖平衡的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课本P28)
    1)、血糖的含义: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3.9-6.1mmol/L)
    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3)、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
    作用机理:
    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
    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
    (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
    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
    4)、血糖平衡的调节:(负反馈)
    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降低
    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
    5)、血糖不平衡:过低—低血糖病;过高—糖尿病
    6)、糖尿病
    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
    防治:调节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注射胰岛素
    检测:斐林试剂、尿糖试纸
    7)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凡是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实例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5.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