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点


    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精彩,只有学习成功,事业才成功。每一门科目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数学作为最烧脑的科目之一,需要不断的练习。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五年级数学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1、方法:化大为小或化繁为简,画图,列表,再总结应用
    2、植树问题:
    (1)、两端要栽:
    间隔数=总长÷间距;总长=间距×间隔数;
    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棵数-1
    (类似问题有:竖电线杆,两端插旗......)
    (2)、两端不栽:
    间隔数=总长÷间距;总长=间距×间隔数;
    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棵数+1
    (类似问题有:锯木头,剪铁丝......)
    (3)、一端栽一端不栽:间隔数=总长÷间距;
    总长=间距×间隔数;棵数=间隔数;间隔数=棵数
    (类似问题有:敲钟听声,上楼时间.....)
    3、锯木问题:段数=次数+1;次数=段数-1总时间=每次时间×次数
    4、方阵问题:最外层的数目是:边长×4—4或者是(边长-1)×4;
    单边边长=(最外层数目+4)÷4
    整个方阵的总数目是:边长×边长
    5、封闭的图形(例如围成一个圆形、椭圆形):
    总长÷间距=间隔数;棵数=间隔数。
    6、过桥问题总长=车身长+车间距×车间隔数+桥(路长)
    速度=总长÷时间
    7、出租车计费(信件邮资、洗照片)等问题。
    计算时分成两部分。(1)标准部分。已经知道总价的,不再计算,不知道总价需计算。
    (2)超出部分。超出数量×超出单价。最后相加。
    五年级上册数学《多边形的面积》知识点
    1、公式
    长方形:周长=(长+宽)×2;字母公式:C=(a+b)×2
    面积=长×宽;字母公式:S=ab
    正方形:周长=边长×4;字母公式:C=4a
    面积=边长×边长;字母公式:S=a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字母公式:S=ah
    三角形:面积=底×高÷2;字母公式:S=ah÷2
    底=面积×2÷高;高=面积×2÷底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字母公式:S=(a+b)h÷2
    上底=面积×2÷高-下底;下底=面积×2÷高-上底;高=面积×2÷(上底+下底)
    2、单位换算的方法
    大化小,乘进率;小化大,除以进率。
    3、常用单位间的进率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4、图形之间的关系
    (1)、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3)、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如果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等面积,等底,则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2倍。如果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等面积,等高,则三角形的底是平行四边形的2倍。
    (4)、把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小了。
    5、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1)仔细观察,确定组合图形可以分割或添补成哪些可以计算面积的基本图形。
    (2)找到计算这些基本图形的面积所需要的数据。
    (3)分别计算这些基本图形的面积,然后再相加或相减。
    数学学习方法技巧
    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
    解答数学问题总的讲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解题时,要注意总结解题规律,在解决每一道练习题后,要注意回顾以下问题:
    (1)本题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
    (2)解本题用了哪些基本知识与基本图形?
    (3)本题你是怎样观察、联想、变换来实现转化的?
    (4)解本题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5)解本题最关键的一步在那里?
    (6)你做过与本题类似的题目吗?在解法、思路上有什么异同?
    (7)本题你能发现几种解法?其中哪一种?那种解法是特殊技巧?
    你能总结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吗?把这一连串的问题贯穿于解题各环节中,逐步完善,持之以恒,学生解题的心理稳定性和应变能力就可以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发展。
    拓宽解题思路
    在教学中老师会经常给学生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多思多想,这时学生要积极思考,拓宽思路,以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较好的发展。
    如:修一条长2400米的水渠,5天修了它的20%,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需几天修完?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者的关系,学生可以列出下列算式:
    (1)2400÷(2400×20%÷5)-5=20(天)(2)2400×(1-20%)÷(2400×20%÷)=20(天)。
    教师启发学生,提问:“修完它的20%用5天,还剩下(1-20%要用多少天修完呢?”学生很快想到倍比的方法列出:
    (3)5×(1-20%)÷20%=20(天)。如果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方法去思考,又可得出下列解法:5÷20%-5=20(天)。
    再启发学生,能否用比例知识解答?学生又会想出:(6)20%∶(1-20%)=5∶X(设剩下的用X天修完)。
    这样启发学生多思,沟通了知识间的纵横关系,变换解题方法,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