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大全


    地理学属于理科,不仅具有其他理科所具备的理论性、重符号表达的特点,同时具备文科的描述性。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
    
    更多知识点相关内容推荐↓↓↓
    地理中考的知识点总结
    地理中考知识点总结
    高考红楼梦必考知识点
    高中历史抗日战争的知识点
    高考物理变压器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
    ①原始型:高高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
    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
    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
    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
    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
    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①资源状况。
    ②生产力水平。
    ③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第二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1)城市规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在高原上是因为气候更凉爽)。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温带、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两江交汇处,过河点,河口)。
    (二)社会经济方面
    1、资源:克拉玛依(石油)、伯明翰(煤)、攀枝花(铁)、约翰内斯堡(黄金)。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
    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
    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
    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①起步早,②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逆城市化的原因:
    ①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②城市土地租金高。
    ③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④农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好,土地租金低。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
    ①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
    ②城市化水平低,
    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2)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3)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城市化出现的问题:
    ①环境污染,
    ②交通堵塞,
    ③住房紧张,
    ④就业困难,
    ⑤社会治安混乱。
    3、解决措施: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立“生态城市”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灌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租)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的分类:①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
    ②按投入多少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集约化农业)。
    ③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1、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
    ①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也有饮食习惯的影响。
    (3)主要特点及原因:
    ①小农经营。原因: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
    ②单产高,但商品率低。原因: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③机械化水平低。原因: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④水利工程量大。原因: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⑤科技水平低。原因: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2、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我国东北、西北有国营农场。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区位条件:
    ①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耕地广阔,地广人稀(大规模经营的可能)。
    ②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③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点:①生产规模大;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商品率高。
    3、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阿根廷、美国——牛;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羊。
    (2)区位条件:
    ①气候: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植被:植被稀疏,不适合种植业,只能放牧牲畜。
    (3)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区位优势:
    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有利于大规模生产。③距海港近。
    (4)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发展措施:
    ①培育良种②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③开辟水源
    ④种植饲料。
    (5)特点:
    ①生产规模大;
    ②专业化程度高;
    ③商品率高。
    4、乳畜业:
    (1)分布:欧美发达国家、大城市附近。
    (2)区位条件:(以西欧为例)
    ①气候温暖湿润(温带海洋性气候),利于牧草生长。
    ②地形平坦,利于饲草和饲料种植。③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有饮用牛奶的习惯,市场广阔。
    (3)特点:
    ①商品率高;
    ②机械化程度高;
    ③集约化程度高。
    5、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是放牧的闲时。
    ③对市场的适应性强: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6、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1)迁移农业:包括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和游牧业,分布在某些较原始的落后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对环境有所破坏,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恶化。
    (2)种植园业:种植单一的热带经济作物,如咖啡、橡胶等。特点是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的影响:
    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
    ②人工培育良种;
    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
    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
    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
    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
    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
    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
    地理应该怎么学
    第一、培养自己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地理学科缺乏必要的学习兴趣,一定要在学习生活中去培养。比如诗句中“春风不度玉门关”,那么自己就要研究一下了,古人为何会写出如此诗句呢?明白后,原来“春风”是指影响我国的夏季风,玉门在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这里,因而这里降水稀少,一片荒凉。如此这般,便可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第二、端正学习态度,积极主动。作为一名学生,一定要有一个学生该有的样子,不要相信天才怎么怎么样,自己做好自己,踏踏实实做学问,不懂就问同学或者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会非常喜欢粘着自己的学生,内心会倍感欣慰,就怕不懂还愣愣的自己研究,闭门造车,那样很可能问题越积越多。
    第三、课前认真预习要讲的内容,心中有数;课上要认真听讲,聚精会神”课下要认真独立完成作业,查漏补缺。课上的一时打小差儿、分心,很可能会落队而难以弥补。有时候,当堂理解的知识,课下花几倍的时间也可能难以突破,这时就是事倍功半了。
    第四、中学地理尤其是高中地理,特别强调理解记忆,硬背的方法终究没有理解层面印象更深刻。比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涉及到时区时差,多画图,多理解,多动脑才能把题目做对的。另外也可以记忆一些顺口溜等,比如记忆亚欧分界线时可以这样来记—“两乌里大黑土地”(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地中海)
    第五、地理的学习离不开地图的辅助。地理的学习脱离图来说话那是很难走远的,多看大、小地图,注意不同类别的图,河流、山脉、城市等位置是需要在脑中有图存在的。特别是初中地理离开了图,那知识点基本也就没有依附了,初中地理可以多描图,比如描下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图,然后根据图填写发源地和入海口、沿江主要城市、流域内主要地形区等。
    第六、我做题实战,是骡子是马,到题目上见。题目浩如烟海,一定要多注意自己薄弱环节所设计的题目,做题当中一定要独立完成,切忌翻书抄袭等,自欺欺人害得还是自己啊!老师讲解完题目后要学会反思,多问几个为什么,自己为什么会做错这道题呢?是粗心大意还是真有知识漏洞存在呢?粗心大意失荆州,一定要告诫自己不要再犯此低级的错误!真有漏洞的话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总结整理,比如某地的农业发展条件,那就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大类,自然条件又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市场、交通、农业技术、国家政策、劳动力等,如果答题丢了某一点,要在笔记本上有所体现,后不再犯。
    第七、自己要经常我做阶段性总结,要有自己的学习计划。在周考或者月考等考试结束后,要针对自己在考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有所总结,分析一下自己最近的学习情况,多和老师同学沟通交流,从而进行调节和完善。
    学好地理的方法
    1、学会概括。
    学习时只要抓住重点。例如南亚地型复杂,可用八个字概括,即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2、整合知识点。
    把需要学习的信息,做成思维导图,会让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掌握。
    3、充分利用地球仪和地图。
    学会使用课本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
    4、抓重点概念。
    对地理原理、要领的掌握,并不要求象物理、数学公式、定理那样精明,只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和要点,就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了。
    5、重视地理观察。
    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6、善于地理想象。
    观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观,地图只能提供位置直观,想象才能使二者联系起来,使你获得地理环境的全面景观,进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来。
    7、学会阅读理解地理教科书。
    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不同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