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选修三选修六知识点分析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绝大部分高考题都以地图为载体考查考生从图中提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命题的图像多种多样,而且多数是课本中图的变形或创新。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选修三选修六知识点分析,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地理选修三选修六知识点分析1
    (一)自然灾害的灾前准备
    1.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储备救灾物资
    2.灾前准备涉及的两个方面:一是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二是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
    (1)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救灾的物质基础,由各地的主要灾种及灾情大小决定。
    (2)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由灾区的主要集中地区及储备地的交通状况决定,关系到灾害发生过程中救援物资的到达时间。
    我国10个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天津、哈尔滨、沈阳、合肥、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成都和西安。
    3.承担救灾任务的主要人员:各地政府领导下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及专业救援队。
    (二)自然灾害的灾中应急
    1.概念:灾中应急是指在灾害发生和灾情形成过程中立即采取的行动和对策,
    2.主要目的:尽可能地挽救生命,保护财产安全,并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3.灾害应急的范围:非常广泛,一般应包括对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输油等生命线工程采取紧急防护措施;对可能因灾害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的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质储存设施、水坝、堤岸等次生灾害源进行检查加固等,以此来维护交通、通信系统的安全,确保救灾通信的疏畅,确保抢险救灾人员、物资输送和灾民疏散的畅通等。
    4."灾中应急行动"中最关键的环节:应急交通线是否畅通
    5.救灾应急预案--政府应对灾害的纲领性紧急行动方案,关系到各个部门能否快速高效地投入救灾工作,使灾情减到最少。
    目的:①在灾害突发的情况下,使救灾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高速高效。
    ②对于不可准确预测的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自然灾害的灾后恢复
    1.灾后恢复的目的:减轻灾害损失和增强抵抗能力
    2.救济灾民的形式:政府救济、民间救济和国际救济等
    3.我国的防灾抗灾工作方针:"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救灾工作方针:"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
    我国的救灾管理体系:我国减灾以民政部为主要管理部门,形成了政府无偿救济、军队与民众合作救灾,以及全国与地区救灾调配的管理体系。
    高二地理选修三选修六知识点分析2
    气候成因的影响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运动、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具体的某种气候的形成并不一定全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所以,审题时要注意判断主导因素是什么。
    (1)太阳辐射:①使得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热量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温度带,如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极地);②是同纬度地区的季节差异,加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形成季风气候。
    (2)下垫面: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②地面植被和地表性质的局部差异,其实质是热量和水分的差异,因为下垫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和水源。
    (3)大气环流:①本身的低压带、高压带可以作为一种天气系统,长期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如赤道低压带终年高温多雨;②通过盛行风带、季风环流影响水汽输送,进而影响气候,如季风环流下,冬季气流由陆到海,降水少,夏季气流由海到陆,降水充沛;③通过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影响一些地区的气候,如地中海气候。
    (4)人类活动:通过生产活动及改变下垫面的物理、生物学特性,改变大气中水汽、C02的含量,影响气候。如工业生产导致C02增多、增加森林覆盖率或修建水库,改变局部气候。
    高二地理选修三选修六知识点分析3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大致可以分为哪两类。
    一个地区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来确定。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承转)在这方面,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比较突出,让我们一起去东北看看。
    1.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2.包括哪些省和自治区。
    总结: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纬度高、跨度大。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些特点在气候上的表现(CAI出示图4.1、中国季风区干湿区地图)。
    结论:纬度高──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
    跨度大──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无霜期180天~80天。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我们只有遵循自然条件,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因为气候是农业生产中最难改造的自然条件。此处可以叫学生对比地形和土壤等条件来说明。
    1.讨论东北大米与气候的关系。引导学生从日照、光照、低温等方面考虑问题。
    提示: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使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的称号。
    2.针对现代生活,考虑东北农村农业生产情况。
    提示:季节性强,有利于农忙时节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节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
    3.从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举例,教师参与讨论。
    提示:劣势有热量要求、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等。优势有光照、温差、土壤肥力、积雪融化缓解春旱等。讨论不局限于以上几点。
    由以上讨论可以直接引出下一个知识点──地形和土壤条件。
    由学生指出东北地区主要地形的位置和名称,以及可以从事的农业生产类型。
    老师讲解并出示“黑土地图片”:东北地区的黑土地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初垦时,黑土层厚度60~80厘米,最深处可达1米。有人形容这里的黑土“攥一把能流出油来。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北起黑龙江右岸南至辽宁的昌图,西界直接与松辽平原的草原和盐渍化草甸草原接壤,东界延伸到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山区的部分山间谷地及三江平原的边缘。黑土总面积734.8公顷,其中黑龙江和吉林的黑土约占黑土总面积的80%。
    总结:这里有中国的平原、的天然林区和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