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精选5篇


    佛教的故事最能开悟人生,增长人的内在智慧。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佛教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佛教故事1
    从前有户人家,男主人因病死了,他的妻子想起与丈夫生前的恩爱,十分悲伤,痛不欲生。她按照当地的风俗,把丈夫火化后,埋到坟里,然后天天做了许多精美的饭菜,拿到坟前祭奠丈夫。每次都痛哭流涕的,不能自已,一边还说:“亲爱的丈夫啊!你吃一点吧!”她每天无心劳动、无心生活,把时间全用在祭奠丈夫上,家里的财产便渐渐被用完了。
    有个牧童看到这种情况,便找到一头死牛,搬到坟地。看见那个妇女前来祭奠丈夫时,他割下许多嫩草,放在死牛面前,跪在那儿,苦苦哀哭起来,一面哭一面说:“亲爱的牛啊!你再吃一点吧!”
    那个妇女见到这个情况,便对牧童说:“你是谁家的孩子?
    牛既已死了,便无法活过来。你快点回家报告你父母就是了,在这儿痛哭有什么用?真是个傻孩子!”
    那孩子回答说:“我一点也不傻!我的牛刚死,我多叫它几声,它也许还能活过来。你的丈夫死了那么久,都已经火化埋葬了,你还哭着让他吃东西,你才傻呢!”
    那个妇女想想很对,从此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佛教故事2
    从前有个人,名叫伊利沙,家中有千顷良田,满仓米谷,牛羊成群,奴仆成百,金银财宝和绫罗绸缎数也数不清。
    但是,他生性吝啬,不但平日一个钱,恨不得掰成八个来花,也从来不布施任何东西,自己的日常生活,也是非常刻苦,穿的是破烂衣服,吃的是糟糠烂菜,从来舍不得买一斤肉、吃一顿饱饭。
    伊利沙有个邻居,钱财不多,但天天大鱼大肉,还时常宴请朋友。
    伊利沙看了非常眼红,心想:“我的财产比他多得多,他天天过着王侯一样的生活,我却这么艰苦,太可怜了!”于是咬了咬牙,宰了一只鸡,量了一升白米,偷偷地赶车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把饭做好、把鸡烤熟,打算好好吃一顿,过过瘾。
    老天爷看见他的举动,就变成一只狗,走到他身边,绕着他转来转去地讨东西吃。
    伊利沙见这条狗实在讨厌,便说:“如果你能四脚朝天,腾空停留在半空中,我就给你吃一点。”
    话刚说完,那条狗果然四脚朝天,腾空停留在半空中。
    伊利沙大吃一惊,但要他分给这条狗一点食物吧,实在舍不得。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又说:“如果你的两个眼珠子,现在掉到地上,我就分你吃一点。”
    话音甫落,那条狗的两个眼珠子“啪”的一声,掉到地上。
    伊利沙高兴极了,心想:“这下子这条狗瞎了,什么也看不见了。”他端起饭和鸡,换个地方,放心地大嚼一顿。
    老天爷见他走远了,又变成他的模样,赶着他的车回到他家。一进门,就吩咐守门人:“如果有人胆敢冒充老爷我的样子,一顿棒子把他赶出去。”然后进房,下令把所有财产都布施给穷人们。
    伊利沙吃完饭,摸摸肚子,满意地回到放车的地方。发现车子不见了,他可着急了,四处找不到,只好步行回家。到了家门口,守门人挡住不让他进去。他发脾气说:“混蛋!瞎了眼吗?我是你们的老爷。”
    守门人说:“怪不得老爷刚才吩咐,教我们把胆敢冒充老爷的人赶走,原来还真有人敢冒充老爷。”便一顿棒子,把他赶走了。
    伊利沙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全部财产,都被穷人们分光了,心里一急,发了疯,从此在街头乞讨,潦倒度日。
    佛教故事3
    从前有个国王,名叫端正,他依照正法治理国家,处理政事,经常为百姓排忧解难,从不冤枉一个好人,所以老百姓都很爱戴他。
    这个国家有个婆罗门,名叫檀腻羁。家庭贫困,经常食不果腹,衣不遮寒。
    一年秋天,他从田里收获了一些稻谷,可是因为家里穷,养不起牛,所以无法打场。于是他去邻村向一个熟人借了一头牛,打完场以后,又把这头牛送回去。可是,当他把牛送到那位熟人家门前,看见对方正在忙着,便没有打声招呼,把牛系在门旁的树上就走了。
    牛的主人倒是看见他牵着牛过来了,但是以为他还没有打完场,接着还要用,所以既没有细问,也没有把牛牵回自己家去。
    就这样,因为两人的疏忽大意,结果那头牛丢了。
    过了几天,牛的主人见檀腻羁还没把牛送回来,就上门要。
    檀腻羁则坚持说已把牛送还,两人便吵了起来。
    牛主人见檀腻羁坚持不肯还牛,气极了,揪住他一起去见端正王评理。
    两人走没多远,碰到一个马夫正在追赶一匹逃逸的奔马。
    马夫看见有人迎面走过来,便大声叫道:“快帮我拦住它!
    快帮我拦住它!”
    刚好路旁有一块石头,檀腻羁就捡起石头砸过去,正巧砸在马腿上,马腿应声而断。
    原来这匹马是从国王的马群中逃出来的。
    马夫看见檀腻羁把马腿打断了,吓坏了,唯恐国王怪罪,便揪住他去见国王。
    三人顺着大路前进,遇到一条河,但不知道渡口在哪里。
    这时,他们看见有个木匠左手提着木工工具,右手挽着衣服,还剩一把斧头没法处理,便叼在嘴里,正摸索着涉水过河。
    檀腻羁便问:“请问水深吗?可以涉水过河吗?”
    木匠回答:“可以!”没想到口一张,那把斧头就掉到水里,再也找不着了。木匠十分生气,揪住檀腻羁,要他一起去见国王,赔他斧头。
    四个人继续前进。
    檀腻羁这时又饿、又渴、又累,心情又特别烦躁,见到路旁有一家酒店,便急忙跑过去,讨了一杯白酒,坐在床座上喝起来。
    没想到老板娘的儿子,盖着一床被子在床座上睡觉,几个月大的小孩,哪禁得住檀腻羁重重地一坐?孩子一下子肚腹溃烂,连哼都没来得及哼就死了。
    见到这种情况,大家都惊呆了。
    老板娘一边号啕大哭,一边揪住檀腻羁要他偿命,跟着一起到王宫去找国王。
    一行五人牵牵扯扯地走来。
    檀腻羁越走越害怕,心想:“本来只是赔牛、赔马、赔斧头的事,谁知竟然又闹出人命来!到了国王那儿,肯定不会轻饶我,还是想个办法逃走为妙。”一边走,一边东瞅西看地找机会。又走了一会,他发现前面有一道墙,心想:“这是个好机会,跳过墙,就可以逃走了。”于是猛地挣脱抓住他的几个人,像兔子一样窜出,一下子就翻上墙头,跳了过去。
    可是谁也没想到,一个老织布匠带着他的儿子,正坐在墙的那边休息。
    檀腻羁翻过墙头,正好落在老织布匠身上,两脚踏在要害部位。
    老织布匠一口气上不来,头一歪,也死了。
    老织布匠的儿子见父亲被人踏死,哪肯罢休,抓住檀腻羁揍了一顿。
    这时,牛主人、马夫、木匠、老板娘也都赶到,大家揪住檀腻羁,一同向王宫走去。
    走没多远,看见路旁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野鸡。
    野鸡看见他们走过来,就问:“檀腻羁,檀腻羁,你到哪里去?”
    檀腻羁把自己遇到的倒楣事,一五一十地叙述了一遍,告诉野鸡说:“现在他们要抓我去见端正王。”
    野鸡说:“听说端正王十分聪明,你既然要去见他,我托你打听一件事。不知为什么,我在其他树上鸣叫的声音,总不如在这棵树上鸣叫时好听。你见了端正王,帮我问问这到底是为什么?”
    檀腻羁答应了。又走了一会,看见路旁有个洞,洞口有一条毒蛇。
    毒蛇看见他们走来,便问:“檀腻羁,檀腻羁,你到哪里去?”
    檀腻羁又把自己的倒楣事,一五一十地叙述了一遍,告诉毒蛇:“他们要抓我去见国王。”
    毒蛇说:“你到端正王那儿后,请代我打听一件事。我每天早晨刚出洞时,身体柔软,哪儿也不疼;但到了晚上要入洞时,就觉得身体疼痛,入洞很困难。
    请问问端正王,这到底是为什么?”
    檀腻羁也答应了。又向前走,遇见一位少妇。
    少妇看见他们,询问他们要到哪儿去之后,拜托檀腻羁说:“你到端正王那儿后,请代我打听一下,不知为什么,我到了婆家就想娘家,到了娘家又想婆家。”
    檀腻羁答应了。就这样,檀腻羁被牛主人等几个人,挟持着来到王宫。
    牛主人首先上前,向端正王禀告说:“这个人借了我的牛,我去索回时,他拒不还我。”
    端正王问道:“你为什么借牛不还?”
    檀腻羁回答:“我因为太贫穷了,收获的稻谷没法打场,就向他借了一头牛。承他好意,把牛借给我。我打完场,便把牛送到他家,他自己也看见了。虽然没有当面交代清楚,但牛确实是系在他家门前了,我是空着两只手回家的。也不知道为什么这头牛后来就给弄丢了。”
    端正王问牛主人:“他讲的经过对不对?”
    牛主人说:“对!”
    端正王就对他们说:“你们两人都有过错。檀腻羁还牛时,应该交代一声;而牛主人既已看见,就该把牛收好。现在听我宣判:檀腻羁还牛不吭声,应当割舌头;牛主人见牛不管好,应当剜眼睛。”
    牛主人一听,慌张地说:“不!不!大王,那头牛我不要了,请不要割他的舌头,也不要剜我的眼睛,让我们自己和解吧!”
    端正王说:“你们愿意和解,最好不过,此案宣告审理结束。”
    轮到马夫上前告状:“这家伙太没有道理,把马腿打断了。”
    端正王沉下脸来,问檀腻羁道:“这是我的马,你为什么平白无故地把它的腿打断?”
    檀腻羁吓得连忙跪下,说:“牛主人抓着我来见大王,路上马夫叫我们拦住国王的这匹马。马奔跑得太快了,实在拦不住,于是我捡了块石头扔过去,没想到却把马腿打断了。大王!我实在不是故意的。”
    端正王问马夫道:“他说的是实话吗?”
    马夫说:“是。”
    端正王的脸色和缓下来,说:“你们两个都有过错。”又对马夫说:“谁让你喊他拦马的?该割你的舌头!他掷石头打断了马腿,该砍掉他的手。”
    马夫一听也慌了,连忙说:“大王,这匹马就由我赔偿吧!
    请不要割我的舌头,也不要砍他的手,让我们自己和解吧!”
    国王也答应了。
    接着是木匠上前告状:“檀腻羁把我的斧头搞丢了。”
    国王问檀腻羁:“这又是怎么回事?你怎么把他的斧头搞丢了?”
    檀腻羁说:“我向他打听那儿是否能过河,他开口回答,这时口中叼着的斧头,就掉到水里,怎么也找不到了。并不是我故意要把他的斧头弄丢的。”
    端正王一听,原来是这么回事,便把木匠叫到面前说:“由于他问你话,才使你丢了斧头,所以我宣判割掉他的舌头。
    不过,按照规矩应该用手拿东西,哪有用嘴叼东西的道理?因为你不按规矩,斧头才掉到水里,所以应该敲掉你的门牙。”
    木匠急着叫道:“大王!我不要他赔斧头了,请饶了我吧!
    让我们像牛主人、马夫那样和解吧!”于是两人和解。
    老板娘哭哭啼啼地走上前,把檀腻羁的罪行说了一遍。
    端正王听说出了人命,很重视,忙问檀腻羁:“你怎么把她的儿子给杀死了呢?”
    檀腻羁跪下回答:“债主逼着我赶路,我是又渴又累,便向酒店老板娘要了杯酒,坐到床座上去喝。没想到老板娘的儿子盖着一条被子,在床座上睡觉,我不小心把他压死了,实在不是故意的。还求大王详察!还求大王详察!”
    国王想了想,责备老板娘说:“你开酒店,来来往往的客人很多,床座本来是给人们坐着喝酒的,你为什么让孩子睡在上面呢?还盖着一条被子,使人不能一眼发现有人。这么说来,你们两人都有过错。现孩子已死,无法复活,这样吧!
    就罚檀腻羁做你的丈夫,什么时候你生了儿子,就什么时候放他回家。”
    老板娘听国王这么判决,叩着头说:“大王!既然我的儿子已死,无法复活,我愿意就此和解。我可不要这个穷婆罗门做丈夫!”
    国王说:“那很好,就这样吧!”
    最后,老织布匠的儿子上前告状:“大王!这个人生性凶暴,把我父亲踏死了。”
    端正王一听,怎么又是一条人命,忙问檀腻羁:“你怎么踏死了他的父亲?”
    檀腻羁回答:“这么多人围逼着我,要拉我来见大王,我心中十分害怕,就逃跑,没想到他们父子两人,坐在墙那边休息。我落在他父亲身上,不小心把他父亲踏死了。这实在不是出于我本心啊!”
    端正王这才明白又是误伤,便对老织布匠的儿子说:“这件事你们双方都有错。为什么不找平坦、安全的地方休息,而要在避人的墙后休息呢?好吧!你父亲反正已经死了,就罚檀腻羁做你的父亲。”
    老织布匠的儿子一听,急着叫道:“我可不要这个婆罗门做父亲。”
    国王说:“那么你们也和解了用!”
    老织布匠的儿子无奈地答应了。
    就这样,檀腻羁一身官司,全让端正王解决了。他十分高兴,也非常感谢端正王。
    这时,有两个妇女前来打官司。她们两人带来一个小男孩,都说这个男孩是自己的儿子,在国王面前争吵不休。
    国王也搞不清楚这个孩子到底是谁的,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大声斥责说:“得了!得了!谁能搞得清楚你们的事?
    这样吧!你们一人抓住孩子的一条胳膊,谁能把孩子拉到身边,孩子就算谁的。”
    两个妇女听国王这么说,就扯着孩子的胳膊拉起来。那个冒充的母亲,一心想把别人的孩子据为己有,拽住胳膊拚命地拉,根本没有考虑别的;而真正的母亲心疼孩子,唯恐孩子受伤,抓住胳膊想拉,又不敢使劲。
    端正王见到这种情形,连忙让两个妇女松手,指着那个拚命拉孩子的妇女说:“你是冒充的,对孩子一点也没有爱怜的感情,你难道不怕把孩子拉伤吗?
    你如果老老实实地认罪,我可以饶了你,否则一定严办!”
    那个妇女慌了,连忙跪在地下连连叩头,承认自己的罪行。
    另外一个妇女则带着自己的儿子,高高兴兴地辞别端正王走了。
    檀腻羁想起来王宫的路上,受到毒蛇、少妇、野鸡的嘱托,便上前跪下说:“大王!债主们带我来此时,路边有一条毒蛇,请我代它请教大王,不知为什么,它每天从洞里出来时,身体柔软,动作方便,回洞时却感到僵直痛苦。”
    端正王说:“每天早晨从洞里出来时,它没有什么烦恼,心平气和,所以身体柔软。在洞外,它碰到各种事情,常常动火,身体就粗大了,进洞时,自然感觉僵直不方便。你可以告诉它,在洞外时,仍要保持柔和的心境,不要动不动就发火,那就不会再有不舒服的感觉。”
    檀腻羁又问:“我在路上还遇到一个少妇,她说她在婆家就想娘家,在娘家时就想婆家,整天坐立不安。她托我问大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端正王回答:“你可以告诉她,那是因为她心有邪念。在娘家时,她与另一个男人私通,到了婆家就想情人;而回到娘家,与情人相处一段时间后厌烦了,又开始想丈夫,所以才会这样坐立不安。只要她改邪归正,不再胡思乱想,她的毛病就会好的。”
    檀腻羁接着问:“我还碰到一只野鸡,蹲在一棵树上。它说在其他树上,叫起来声音都不好听,只有在这棵树上,叫起来最婉转动听,不知是什么原因?”
    国王回答:“这是因为在那棵树下,埋藏着一坛金子,所以它叫起来声音特别动听;其他树下没埋金子,它叫起来的声音自然就没那么好听了。”
    端正王接着说:“你这个人做事冒冒失失的,因而犯下许多过错,但今天我都原谅了你。按照国法,树下的这坛金子应归国王所有,但我念你家庭贫穷,没法生活,看在你老实的份上,我就把这坛金子赏赐给你。你去把它挖出来,回家好好过日子吧!”
    檀腻羁谢过国王,返回家去,路上把国王的回答,一一告诉少妇、毒蛇和野鸡。他挖出那坛金子,置办田产,进行贸易,从此再也不愁吃穿,过着幸福的日子。
    佛教故事4
    很久很久以前,阎浮提有个国王,名叫十奢王。国王的大王后生了个儿子,名叫罗摩;二王后也生了一个儿子,名叫罗漫。
    罗摩太子十分勇敢,力大无穷,好比天神。他有一件神珍的武器——扇螺,敌人只要看到这武器的形象,或听到它吹起来的声音,没有一个不失魂落魄、落荒而逃的,所以罗摩太子在战斗中总是优胜者,没有人能抵挡他。
    三王后也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婆罗多;四王后生的儿子名叫灭怨恶。
    十奢王最喜爱三王后,常对三王后说:“无论你想要什么金银财宝,我都可以满足你。你说吧!你想要什么好东西?无论什么,我都不会吝啬。”
    三王后说:“我没什么要求。如果我想要什么东西的话,以后会告诉大王的。”
    有一次,十奢王得了重病,危在旦夕就命令罗摩太子代替自己处理国家大事。
    罗摩每天用锦帛扎起头发,戴上起宝做成的王冠,坐在国王的宝座上听政理事,仪容形态就和国王一模一样。
    在十奢王生病的这段日子中,三王后日夜守护病榻前,嘘寒问暖,更衣送食,照顾得十分周到。
    十奢王心里十分感动。有一天,他觉得自己身体好多了,精神也好些了,心情比较愉快,想起三王后这些日子以来的操劳,觉得一定要给她什么赏赐才好,便对三王后说:“以前我问你需要什么,你总是说以后再说,从来不提任何要求。今天,你一定要提出一个要求,我以我的生命发誓,无论你提什么要求,我都答应你。”
    三王后一直有个心病,她想万一十奢王死了,肯定由罗摩即位,那自己的儿子婆罗多就什么也捞不着了。她听十奢王一定要自己提出一个要求,便乘机说:“大王!我正好有一个要求,可是,您要言而有信,一定要满足我的愿望!”
    十奢王说:“好!我一定满足你。”
    三王后说;“那好,我要求您把罗摩废掉,立我的儿子婆罗多为太子。您千秋万岁之后,让婆罗多继承王位。”
    十奢王惊呆了,万万没想到三王后会提出这个要求。四个儿子中,他最喜爱罗摩,对罗摩抱有极大的期望。三王后的要求,就好像在他的食道里塞了什么东西,咽,咽不下去;吐,吐不出来,噎得上气不接下气,不知怎么办才好。心想:‘要我废掉罗摩,我怎么舍得呢?可是不废罗摩,那我刚才‘言而有信’的保证,不就成了一句空话吗?”十奢王只好对三王后说:“你还是另提要求吧!只要不是这个要求,其他无论什么,我一定满足你。我可以满足你三个……不,满足你十个要求。”
    但三王后一口咬定:“我没有其他希望,只有这个。大王您答应过我,一定要言而有信,可不能反悔!”
    十奢王想:“我从未失过信,如今怎能破例?再说当国王就必须君无戏言,这也是立国的根本。”想到这儿,他只好万般无奈地下令废掉罗摩,另立婆罗多为太子。
    罗摩原来穿的衣服、戴的王冠,也都转交给婆罗多。
    罗漫从小与罗摩非常要好,他看到哥哥的太子之位被废,衣冠被夺,很不服气,就对罗摩说:“您有拔山盖世的力气,又有战无不胜的扇螺,为什么不拿出来用,要忍受这种耻辱呢?”
    罗摩对弟弟说:“一个孝子不应该违背父亲的命令。三王后虽然不是我的亲生母亲,但既然父亲敬重她、喜爱她,她就如同我的亲生母亲一样。再说婆罗多性情温和,向来与我们友好相处,他自己是一点点坏念头也没有。我虽然有浑身力气、有神珍的扇螺,但怎么可以对父亲、母亲、弟弟做出不应该的事,危害他们呢?”
    罗漫听了哥哥的一番话,也就不吭声了。
    这时,十奢王又下了一道命令,将罗摩及罗漫两人流放到深山去,要十二年之后才准回国。
    罗摩兄弟两人接到命令,心中一点也不怨恨父亲,便告辞父母,离开故乡,到远处的深山中隐居去了。
    当时,婆罗多人在其他国家,所以国内发生的这一连串变故,他一点也不知道。有一天,他奉召回国,到家之后,才知道父王已经驾崩,而由于母亲的缘故,两位哥哥被流放到深山中,自己却被立为国王。
    婆罗多与两位哥哥关系很好,感情和睦,互谦互让,当他回国了解这个情况后,非常生气,觉得母亲的所作所为太没有道理了。他连忙去找自己的母亲,连见面跪拜的礼节都顾不得了,说:“母亲,你做了些什么呀!怎么这样不懂道理!
    你这样做,会给我们带来灭门之祸。”然后又去拜见大王后、二王后,对她们恭恭敬敬地行跪拜礼,恭敬的程度超过以前好几倍。
    接着,婆罗多带领全国军队入山寻找两位兄长。人马到了山脚下,婆罗多让军队就地驻扎,自己一个人入山寻找。
    罗摩、罗漫两人隐居深山中,一日,听见山脚下人喊马叫,旗帜飘扬,仔细一看,原来是婆罗多带着军队来了。
    罗漫对罗摩说:“你以前还一个劲地夸奖婆罗多,说他礼让恭顺,你看,他刚刚登上王位,马上率领军队来诛杀兄弟。”
    两人正惊疑不定的时候,婆罗多找来了。看见两位哥哥,婆罗多又惊又喜,涕泪满面,拜倒在地。
    罗漫责问婆罗多说:“你今天带领这么多军队来到这儿,到底想干什么?”
    婆罗多一听,知道兄长们误会了,连忙辩解说:“因为路途遥远,恐怕路上会遇到强盗,所以带着军队。这纯粹是为了自卫,没有别的意思。我这次入山,是想接兄长回国,即位为王,治理国家。”
    罗摩回答说:“先前,我奉父亲的命令流放到这里来。今天,我怎么能够随便回去呢?如果我这样做了,就是一个不忠不孝的人。”坚决不愿回国。
    婆罗多再三恳求,但罗摩意志坚定,就是不答应。婆罗多见罗摩心意已决,只好听从罗摩的话,自己一个人回国。临走之前,他脱下哥哥脚上穿的一双破鹿皮鞋,恭恭敬敬地捧在手里,垂头丧气地回国了。
    回国之后,婆罗多便承担起治理国家的任务。他把罗摩的那双破鹿皮鞋放在宝座上,每天早晚向这双鞋朝拜问好,就像面对罗摩一样;平日处理政务,他总是坐在宝座旁边的小凳子上,表示真正的国王还是兄长罗摩,而自己只是代罗摩摄政而已。他还经常派人到深山中朝见兄长,送去各种物品,并请兄长们尽快返回。
    但罗摩、罗漫坚持地说:“父亲当年的命令是流放十二年,年限不满,我们不能返国。为子尽孝,为臣尽忠,不能违背父王的命令。”
    十二年期满。
    婆罗多在这十二年中,一次又一次地派人前来,罗摩、罗漫也看出婆罗多的确是真心诚意地希望他们回去;又听说婆罗多敬重那双破鞋子,就像敬重本人一样,也很为他那深厚的兄弟情谊所感动,于是决定回国。
    他们回国后,婆罗多立即要把王位让给罗摩。
    罗摩推辞说:“父亲已把国家留给你,我不应再当国王。”
    但婆罗多坚持说:“哥哥是嫡子,又是长子,理应由您来继承父业。”两人推来让去,最后罗摩不得已,只好即位为王。
    他们兄弟你谦我让的事传了开来,大家都很感动,人人以他们为楷模,国家的风气也日益淳朴。百姓都劝勉自己,应当尽忠尽孝,对人要宽恕,所以,虽然三王后当年干了这么一件大坏事,但大家对她仍然非常尊敬,因为大家都体会到要宽以待人,原谅别人的缺点。
    在罗摩的治理下,这个国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无病无灾,人民过着十分幸福、安乐的生活。
    佛教故事5
    从前有个国家,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安定。邻国的国王对这块富饶的土地早已垂涎三尺,就派军队前来攻打。消息传来,国王连忙组织军队,准备抵抗。他下令,凡是十五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男子,一律自备武器、粮食,参加军队,抵抗敌人的入侵。
    这个国家有个老织布匠,将近六十岁,也应征入伍。他的老婆比较年轻,长得又漂亮,平时总瞧不起自己的丈夫,认为他没出息,经常发点小脾气,刁难丈夫。
    老织布匠很爱自己的小媳妇,拿她一点办法也没有,只好样样顺着她。这次接到应征入伍的命令,就来与她商量:“我要去参加军队和敌人打仗,按规定,必须自备武器、粮食,以及一切必须物品。
    请你把东西都准备好,好让我按时出发。”
    他老婆的脾气又犯了,交给他一个能盛五升米的水桶,用来放粮食;又给他一个织布用的大梭子,有一丈一尺长,气呼呼地对他说:“家里哪有什么武器?什么放粮食的东西?你就拿这两件东西去打仗!我告诉你,要是你把木桶弄破、把梭子弄丢了,你就别回来见我,我再也不和你一起生活了。”
    老织布匠没办法,只好拿了这两样东西,告辞出门。一路上他一点也没考虑到打仗有多么危险,也许会有死伤,一心想的是:“千万要保管好这两件东西,不能出丝毫差错,否则对老婆无法交代。”
    战斗开始了,两军混战在一起。他们的军队渐渐抵挡不住,节节败退。
    老织布匠唯恐这两样东西受到损失,到时候连老婆也丢了,所以别人都向后逃脱时,唯有他不逃,把两样东西高举在头顶上,面向敌人,独自站着。
    敌军本来正要追击,但见老织布匠这个样子,搞不清楚他手里拿的到底是什么武器,不敢贸然前进,反而向后退去。
    国王趁这个机会,把败退的军队全部收拢,重新整好队,合力并进,又投入战斗。这次大家同仇敌忾,敌军抵挡不住,终于兵败如山倒,被杀得落花流水,尸横遍野,老织布匠他们的军队,取得彻底的胜利。
    战争胜利了,国王十分高兴,召集全部军队,要论功行赏。大家都说这次战斗之所以获胜,老织布匠的功劳最大。
    国王把老织布匠叫过来,夸奖他说:“你可真勇敢!胆子真大!独自一个人抵挡、击退敌军。”
    老织布匠老老实实地说:“我不是武士,更不会打仗。只因我要从军时,老婆交给我这两件东西,说如果这两件东西有所损失,她就要和我离婚。我怕失去她,所以宁愿死,也不能让这两件东西受到损伤,没想到因此而击退敌军。说实在话,这是我们国家的运气,而不是我有多么勇敢!”
    国王听了,哈哈大笑,对大臣们说:“这个人因为怕老婆,而解救了国家的危难,应当给他记头功。”随即拜他做大臣,赐给他许多财产,还有房屋、使女等等,地位只在国王一人之下。
    老织布匠的老婆见丈夫衣锦荣归,喜出望外,再也不嫌丈夫没出息了。从此,他们过着幸福美满的日子。
    佛教故事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