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与练习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阶段和秦至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阶段,小编整理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与练习题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1 中央体制——从“公天下”到不断完善的“家国一体”
    

    时期
    

    发展历程
    

    思维深化
    

    先秦
    (萌芽)
    

    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周王既是天下大宗,也是最高领袖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三个特点
    (1)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
    (2)地方分权: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高度集权。
    (3)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2.皇帝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
    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皇帝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
    (1)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
    (2)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在决策过程中,相权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在执行过程中,相权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
    3.全面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1)积极作用:
    ①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②国家可以组织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2)消极影响:
    ①政治上:君主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这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受到压制和打击。
    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阻碍了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④是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
    

    秦朝
    (创立)
    

    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
    

    西汉
    (发展)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削弱相权
    

    隋唐
    (完善)
    

    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从而分散相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保证了皇权独尊
    

    宋朝
    (加强)
    

    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
    

    元朝
    (加强)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
    

    明朝
    (强化)
    

    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清朝
    (强化)
    

    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 ◆ ◆
    考点2 地方体制——从“天下共主”到日益强化的中央集权制度
    

    时期
    

    发展历程
    

    思维深化
    

    周代
    

    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
    

    1.汉至元中央对地方管辖的特点
    (1)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文官知州通判制。
    (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3)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如汉朝设刺史,北宋设通判。
    (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如北宋将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收归中央。
    (5)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的“推恩令”。
    2.中国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演变趋势
    (1)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
    (2)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管理向中央派驻管理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3.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
    (1)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逐步加强。
    (2)地方下级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难以发挥地方的自主性。
    (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
    

    秦朝
    

    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汉朝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设置刺史。封国制导致“七国之乱”,“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朝
    

    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宋朝
    

    文官知州通判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通判监督,将兵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这一举措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从宋代后,中央确立了对地方的优势
    

    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明朝
    

    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
    

    考点3 选官制度——从贵族政治到影响深远的科举取士
    

    时期
    

    发展历程
    

    演变趋势
    

    思维深化
    

    夏、商、西周
    开始:夏商时期
    衰落:春秋战国时期
    

    世官制
    (1)内容: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影响: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
    

    从选拔形式上看一般都是经历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的组织程序,从地方到中央。从选拔标准来看经历了从重品德到重门第再到重才学的过程。标准逐步统一。从本质上看选官制度成为加强统治、强化皇权的重要手段。
    

    全面认识科举制
    1.围绕一个核心:维护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2.突出两个特点:
    (1)人才择优原则。
    (2)制度化、专业化原则。
    3.体现三个趋势:
    (1)选官标准由注重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注重才学。
    (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3)选拔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4.产生多方面影响:
    (1)对中国:
    ①政治上,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②思想上,科举考试大都以儒学经典作为考查内容,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统一了士人的思想。
    ③文化上,科举考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文学巨匠,这是唐诗、宋词繁荣的重要原因。
    ④价值观上,有利于士人群体形成勇于追求上进、实现价值、入世有为的人生价值观取向。
    (2)对世界:古代东亚的日本、朝鲜均曾效法中国实行科举制;近代的欧美文官制度也来自中国的科举制度。
    

    战国、秦朝和汉初
    开始:战国
    发展:秦朝
    衰落:汉初
    

    军功爵制
    (1)内容: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
    (2)影响: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
    

    两汉
    开始:西汉
    衰落:东汉末年
    

    察举制
    (1)内容:官吏察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
    (2)影响: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魏晋南北朝
    创始:曹魏
    发展:两晋
    衰落: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1)内容: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查访本州士人,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
    (2)影响:推行初期,评判人才综合考虑门第和才能,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后期,看重门第,沦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
    

    隋、唐、宋、明、清
    产生:隋
    确定:唐
    发展:北宋
    衰落:明清
    

    科举制
    (1)内容: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
    (2)影响: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典型例题】
    一、选择题
    1.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公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 )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分封制受到冲击
    答案 D
    【解析】学生应注意关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作为诸侯,郑庄公的种.种行径:“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说明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已被破坏,故选D项。A项错在“开始”;B项“彻底”的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主要体现的不是宗法制,C项不符合题意。
    2.《国语·鲁语上》说:“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采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这表明( )
    A.诸侯五年朝觐周王四次
    B.诸侯应向周王申报财产
    C.分封制具有制度性保障
    D.分封制以礼乐制为基础
    答案 C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意思。材料大意是:先王为诸侯立下制度,规定诸侯每五年要派使臣觐见天子四次,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事毕就集中在一起讲习礼仪,用以厘正爵位的尊卑,遵循长幼的次序,讲求上下的法度,确定纳贡的标准,在这期间不能缺席或怠慢。据此可知,A项错误,诸侯每五年朝见天子一次;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诸侯应向周王申报财产;C项符合材料意思;D项错误,分封制以礼乐制为维系统治的工具,而非基础。
    3.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说:“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列强之间订立国际条约都要把‘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等家庭小事写入国际公法,以维持世界和平。”“列强”的做法(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维护了宗法制度
    C.导致分封制崩溃
    D.促使礼崩乐坏
    答案 B
    【解析】中央集权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毋易树子”意思是要立嫡长子为接班人,“毋以妾为妻”意思是妻子是正统,两者皆强调不要违背宗法制,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分封制的内容,故C项错误;“列强”的做法维护了宗法制度,不能体现促使礼崩乐坏,故D项错误。
    4.汉代以秩六百石刺史监察二千石郡守;唐代以八品监察御史巡按郡县、察六部(县令从七品,六部尚书正三品);明代十三道监察御史仅为七品。以上材料表明( )
    A.君主专制制度日趋完善
    B.古代监察有“以小驭大”的特征
    C.古代监察体系日趋制度化
    D.古代的监察制度促进了吏治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解读题干材料可看出,汉、唐、明时期监察官的品级都低于监察对象的品级,故B正确。材料所述的是监察方式的特点,不能体现专制制度的完善、监察体系的制度化和吏治的发展,故A、C、D错误。
    5.唐太宗即位之初,担任门下省给事中的魏征,对于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尽管已经过皇帝的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这个决定终于没有颁下施行。这主要反映了当时唐朝行政机制的特点是( )
    A.宰相专权
    B.皇权独尊
    C.分层决策
    D.三省分权
    答案 C
    【解析】门下省负有审核诏令的权力,且门下省给事中并非宰相,不能说明宰相专权,故A项错误;据材料“尽管已经过皇帝的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敇,这个决定终于没有颁下施行”可知不能说明皇权独尊,故B项错误;据材料“对于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尽管已经过皇帝的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这个决定终于没有颁下施行”可知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体现出分层决策,故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中书省和门下省,未涉及尚书省,无法体现三省分权,故D项错误。
    6.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发布政令“分置二十四都督府”,最后以权重难制为理由取消上述改革,设置十道按察使,后罢;开元二年(714年)复置十道按察使,至四年又罢,八年复置,十年又罢。这主要说明唐朝( )
    A.最高统治者忽视对地方的行政治理
    B.地方行政运行机制日益完善
    C.通过分化事权削弱地方权力
    D.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矛盾心理
    答案 D
    【解析】据题干可知,唐代统治者为解决地方治理的困境,不断调整对地方的行政管理政策,这充分说明了唐王朝既惧怕地方事权过重,又无力直接控制千百个州县的矛盾心理,故选D。从题干看,统治者非常重视地方治理,排除A项;B项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排除;宋代通过分化事权来削弱地方权力,排除C项。
    7.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收敛性”在政治上的表现是( )
    A.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B.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C.设内阁,使其成为新的决策机关
    D.设军机处取代内阁,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收敛性”是明清时期的特点。A是北宋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B是明初朱元璋时的措施;设内阁是明成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但内阁并非决策机关,而是顾问机构,故排除C;D说法错误,清朝时内阁和军机处是独立存在的,军机处并没有取代内阁。故B符合题意。
    8.廷议又称集议,是中国古代朝廷的议事制度。唐代政事堂议事,程序规范,秩序井然;宋代设置了廷议的固定场所,参加者的排编程式固定化,廷议的议程程式化,设有掌管廷议的监议御史。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减少决策失误的需要
    B.提高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C.宦官专权乱政现象严重
    D.君主权力独裁强化的需要
    答案 D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唐宋时期廷议制度逐渐程式化和规范化,这是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下,君主为了维护独裁专制而采取的手段,故选D。
    9.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期制定了一个考成规制:以内阁稽查六科(六科是明初设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驳正六部之违误),以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六部、都察院稽查巡抚、巡按。这一规制的实施说明此时的内阁( )
    A.已经威胁到皇权
    B.有了一定的行政权
    C.取得了中央的监察权
    D.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实
    答案 D
    【解析】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材料中没有反映出它对皇权的威胁,故A项错误;考成规制规定了内阁对六科的稽查,与行政权无关,故B项错误;考成规制仅仅规定内阁稽查六科,不能据此推断出它取得了中央的监察权,故C项错误;六科辅助皇帝处理奏章,而内阁可以稽查六科,可见内阁权力较大,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实,故D项正确。
    10.朱元璋利用杀掉飞扬跋扈的丞相胡惟庸的机会下令废掉丞相职位,并“敕谕群臣”奏请恢复者“论以极刑”,但不久后就哀叹“群臣未起朕已起,群臣已眠朕未眠”,不得不承认“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遂在身边设置了内阁大学士来协助他处理政务。这一事例( )
    A.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矛盾
    B.说明朱元璋非常后悔废除丞相制度
    C.说明丞相对皇帝专权具有制约作用
    D.体现了皇帝制度中君权的至高无上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与丞相制度的矛盾。根据材料中“朱元璋……下令废掉丞相职位”“设置了内阁大学士来协助他处理政务”可知,君主专制无法解决庞杂的政务,这就印证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矛盾,A项符合题意。B项曲解材料内容,排除;C、D两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11.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获得做官资格。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 )
    A.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
    B.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
    C.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着漏洞
    D.从宋朝开始官僚政治衰落
    答案 B
    12.甲:“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处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乙:“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丙:“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丁:“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上述四段资料,是中国历代选拔官僚的方法,依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丙乙甲丁 B.甲丙乙丁
    C.丙甲乙丁 D.乙丁丙甲
    答案 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中正”可以判断甲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从摧毁门阀,拔擢人才”“参加策试”可以判断乙是隋唐科举制;从“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可以判断丙是汉代察举制;从“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可以判断丁是明清的八股取士。因此排序正确的是C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 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五年(公元前242)……初置东郡……十七年(公元前230)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
    ——《元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国郡县制度推行的基本情况。
    (3)依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地方官任命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的行省制度设置的意义。
    答案 (1)特点:注重血缘关系。
    (2)基本情况:秦国在新征服的领土上设郡县实行管理;秦始皇即位以前,郡县制在秦国的地方行政制度中已占主导地位。
    (3)特点:地方官正职由蒙古人担任,副职由其他民族人员担任。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解析】 第(1)问,解题关键是依据材料一中“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的信息来归纳。第(2)问,首先要准确把握材料信息,在此基础上再联系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可以从材料二中“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等信息来概括答案。第(3)问,第一小问可以从材料三中“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的相关信息来概括;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从加强了中央集权、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的角度思考作答。
    14.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伟大创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儒家思想与封建专制制度和科举制度相结合,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因而科举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制度因素。
    ——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美国学者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新政的)舵手在获得一个新的罗盘以前就抛弃了旧的,遂使社会之船驶入一个盲目漂流的时代。”这位作者还认为,中国的困难的实质在于,这种过渡阶段破坏了久经考验的选拔精英的程序,科举制度的废除,破坏了经典教育,严重地削弱了传统价值的影响,代之以毫无章法可循的局面。
    我:
    ——摘编自萧功秦《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有关科举制度被废除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特点:平民性;综合性。
    影响:打破了宗法贵族政治,推动了“平民政治”的形成;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巩固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稳定发展。
    (2)观点一:材料认为中国近代的社会动荡是由于科举制度被废除造成的,此观点不正确。理由:科举制度在中国近代已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它的废除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近代社会的动荡并非科举制度被废除造成的,而是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导致的,即使不废除科举制度,社会也会出现动荡局面。(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二:材料认为中国近代的社会动荡是由于科举制度被废除造成的,此观点正确。理由:科举制不仅有利于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也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近代由于废除了科举制,不仅使选拔人才失去了制度化保障,也使一些手握重兵的强势力量能够割据一方,从而加剧了社会动荡。(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的“平民政治”“儒家思想与封建专制制度和科举制度相结合”可概括出特点;据材料一中的“打破了……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扩大了……基础”等信息可概括出影响。第(2)问,首先概括出材料中的观点,然后指明对此观点的态度并联系相关史实进行评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
    1、分封制
    产生朝代:西周时期
    简介:西周建立后,分封自己的子弟姻亲和异姓贵族,到指定的地点建立起西周的属国,统治当地的部落和人民。这叫做“封建亲戚,以藩屏国”,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分封制。
    意义和影响:正面:加强了周王室对四方疆土的控制,明确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使国家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了一步。负面:蕴含着分裂割据的因素,到了春秋时期,终于酿成诸侯割据、列国纷争的局面。
    2、宗法制
    产生朝代:西周
    简介:宗法制指的是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意义和影响:宗法制是分封制得以实行的理论基础,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确保了周天子天下大宗和政治共主的地位。
    3、礼乐制
    产生朝代:西周
    简介:礼乐制是区分社会等级,维护高低贵贱秩序的制度。是西周是维护等级的工具、是宗法制的抓手。
    意义:维护政治的安定,保证社会的和谐,有深厚、久远的文化影响。
    五礼:吉、区、嘉、宾、军五类。吉礼,祭祀鬼神,祈求福禄之礼,凶礼,丧葬凶荒之礼;宾礼,迎定朝聘之礼;嘉礼,饮宴婚嫁之礼;军礼,兴师动众之礼。
    4、三公九卿制
    产生朝代:秦朝
    简介: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枢机构中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为三公。丞相是“百官之长”。辅佐皇帝处理全国的事务,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军队,是全国武装部队的首脑,御史大夫掌“监察”,监察“百官”。三公之下设九卿,主要有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卫尉,掌管皇宫保卫;典客,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廷尉,负责司法;治粟内史,掌管全国财政税收;宗正,掌管皇族亲族内部事务;少府,掌管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来供皇室需要。
    意义和影响:秦朝设立的三公九卿制度,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
    5、三省六部制
    产生朝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三省体制;隋唐确立完善了三省六部管理体制。
    简介: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从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中央政权体系,分别为: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别为: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户部,负责财政、国库;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兵部,负责军事;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具体审判另有大理寺负责。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谓三司审。工部:负责工程建设。
    发展沿革:在宋代,虽然三省名义始终存在,但是已经混同为一省。同时由于枢密院、三司的设立,宰相的军权、财权被剥夺,三省制度名存实亡。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尚书省时置时废、门下省不复置。明初,朱元璋时期,三省六部制的三省彻底废止,以六部尚书任天下事。清延续明朝的制度。
    意义影响: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
    6、行省制
    产生朝代:元朝
    简介:行省制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在地方上,元朝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意义和影响:限制了蒙古贵族在封地范围内自行派遣官吏的权力,从政治上保证了国家对地方的控制,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有了保证,这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代特殊机构:宣政院:负责宗教,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澎湖巡检司:负责台湾及澎湖群岛的事宜。
    7、内阁制
    产生朝代:明朝
    简介:明初为加强中央统治,废丞相,仿宋制设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明成祖时,殿阁臣僚入职文渊阁当值,参与机务,称为内阁。明仁宗之后,内阁的权位渐高,入阁者多为尚书、侍郎,但实际掌握宰相权力
    意义和影响: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8、军机处
    产生朝代:清朝
    简介: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雍正七年(1729),因与准噶尔部作战为了紧急处理西北军务,设军机房,挑选内阁中谨慎可靠的中书办理机密事务。1732年,又改称军机处。乾隆以后,成为定制,并渐渐成为最高中枢机构。
    意义和影响: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题及答案
    (09年北京卷)12. 图6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C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武王克殷反商”、“ 封黄帝之后于蓟”等有效信息限定词。这些信息告诉考生西周时期周武王攻克商朝都城殷,建立诸侯国蓟,分封黄帝为国君。分封制开始于西周。A项所述符合原始社会史实,排除。B项是西周的经济制度,排除。D项开始于秦朝,排除。故正确选择C项。
    【考点定位】考查我国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09年上海卷)5.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D
    【解析】A.军功爵制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期实行的,B.察举制实行于汉朝,C.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在宋朝日臻完善。
    【考点定位】中央集权中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试卷总体评价】考查考生用比较的方法解释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变迁能力。难度中等。
    (09年天津卷)1.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答案】C
    (09年四川卷)13.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 ( )
    A.颁布附益之法 B.设置转运使
    C.推行募兵制度 D.实施行省制度
    【答案】B
    (09年浙江卷) 14.右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B )
    A. 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材料中获取信息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三级,与题干图片相符合。另外,由图片中的“知州”、“通判”也可得出正确答案。
    (09年浙江卷)16.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帅六部百司的机构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答案】B
    【解析】设置内阁制的是明成祖朱棣,A项错误。内阁设立之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B项说法正确。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C项错误。明代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取代之说不符合史实。
    (09年江苏卷)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答案】C
    (09年江苏卷)1.“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答案】D
    (09年广东卷B)2.“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 )
    A. 王位继承制度 B. 分封制度
    C. 三公九卿制度 D. 郡县制度
    【答案】B
    【解析】本题关键是要抓住题干中的“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在结合图中“封建论”的字样,就可以判断题目考查的是对古代中国“封建”概念的理解,“封建”在中国古代社会是“封邦建国”的意思。所以选B 。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是对分封制历史概念的理解。
    (09年广东卷B)5.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答案】D
    【解析】A、B、C三个选项都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D 选项的前半部分“明出废除丞相”也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后半部分“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不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例外。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这一历史特征的理解。
    (09年广东文基卷)20.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 )
    A.清 B.明 C.汉 D.秦
    【答案】A
    (09年海南卷)4、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 )
    A. 分封制度 B. 井田制度 C. 宗法制度 D. 礼乐制度
    【答案】D
    (09年海南卷)6、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
    A.决策权 B. 行政权 C. 军政权 D.财政权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