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学习方法及技巧


    对世界上的一切学问与知识的掌握也并非难事,只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努力掌握规律,达到熟悉的境地,就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学习需要持之以恒。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高三地理学习方法及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地理学习方法与建议
    1.丰富联想,词图对照
    一味背图、填图是乏味的。应根据人和动物共有的反射机制,对信息源做恰当处理。采用多办法刺激,以获得运动记忆和情绪记忆的效果。把抽象的地图符号化作具体物象激发联想,如柴达木盆地区域图有矿区,有铁路,编成“冷湖向东把鱼(鱼卡)打,打柴(大柴旦)南去锡山(锡铁山)下,挥汗(察尔汗)砍得格尔木,火车东运到茶卡”,一边看图一边诵词,很快就能记住这部分图。
    2.要点精减,信号提示
    对地图承载的信息要分析、加工、分化、改组;提高其精度;缩小范围,排除干扰渠道。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1)以示意图为基础,先易后难,如铁路采取干线为本,枢纽填准,变曲为直的办法,就易掌握。
    (2)用单色笔和多色彩笔勾画插图,然后再和地图册对照。这样先看“黑白”后看“彩电”,可起突出重点,互相弥补作用。
    (3)对难记内容进行强化,揭示区域图的关键点,如在图例练习课和快速查图比赛中可不停地揭示,如“水电站应画在水库的上游还是下游?”“基尔运河是在国界上通过吗?”“石太线的中点是哪个矿区?”“吴哥窟画面上有几个塔?”等等。
    (4)抓住文字特征,简化信号。如在学习朝鲜东部港口时,让边看图边吟诵“清津金(策)、咸兴兴(南)、无山(釜)山”,这样,省时省力又好记。
    3.阅图忆文,看文思图
    掌握地图的落点应放在发现特征、理解概念、揭示规律、阐明成因上。如果片面阅图而不思文,显得支离破碎。反之死记课文,地理概念失去具体形象的支持,必然造成张冠李戴、桃李不分。尤其高生抽象发展很快,语言表达较强,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写读图说明文,提取说明要点,开展课后讨论活动,把课本活化于地图之中。
    4.人为设图,图形赋意
    为使图像内地理事物的相互区位关系更加明确,把地理事物依附在人为设计的几何框架之内。如长江三角洲工业区高中物理,可在图上将无锡、苏州、宜兴、湖州围绕太湖连成一侧立的梯形;说明英国五大城市位置采用金线穿珠的办法,将利物浦、曼彻斯特、谢菲尔德、伯明翰、伦敦用反“S”形穿起来说明英国五大城市位置。又如:澳大利亚东南部悉尼等三城市构成“三星式”;裕溪口和芜湖构成“隔河连珠”。还可将图形作形象说明,例如用“Y”表示波罗的海的外形等。
    在填图训练中,根据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大小图结合,按先读图,后简化,最后复原的程序练习。即:先看总图,再出示暗射图,在脑海中浮现和拼图;接着简化填绘、仿制,最后打开地图册验证复原。由于调动了各个感官协调动作,使地图知识记得住、记得牢。
    高三地理学习方法技巧
    一、了解知识系统掌握内容结构
    区域地理的知识系统一般都是从总论到分论。总论从宏观上了解自然条件,如位置、地形、气候、河湖、生物、资源等;还有人类活动如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交通、人口、城市等。分论按分区论述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发展状况、人文景观、人地协调发展等,以及地域之间的差异。掌握知识的层次、脉络及相互关系,绘出知识系统图或列出系统联系表,是复习的重要环节。
    结构是局部知识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概括。复习时一般先要了解其组成要素,然后再考虑其相互关系,绘出结构式或关系式。如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地形包括地势、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形特征及成因、特殊地貌等;气候包括气候因素、气候要素、气候特征、气候类型、气候分布、气候资源、气象灾害等;河流包括源流概况、水文特征、各段划分、利用与改造等;湖泊包括类型、特征、演变、利用等;工业包括部门、布局、产品与市场、原料与能源、资金与技术等;农业包括类型、分布、作物或产品、耕作制度等;交通包括类型、路线、作用或意义、枢纽站或港口等;城市包括职能、规模、位置特点、发展方向等。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因果关系、主次关系、并列关系、包含关系等。绘制图表时可把组成要素列在方框内,然后根据它们的关系分别用箭头、大括号、破折号等联系起来。
    二、重视空间分布建立联系线索
    地理事物的存在,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变化,都需要依存于一定的空间位置,在此基础上才有空间联系、空间结构,以及空间思维、空间想像的出现。这一切要密切结合有关图像,以具体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为凭借,展开想像,拓宽思路,建立联系线索,使知识多方联系,形成网络,便于提取应用。例如:七大洲和曲大洋,要从名称、位置、轮廓进行读图记忆,再了解界线及相互关系,最后还要从图上掌握通过该大洲或大洋的重要经纬线,或通过其中部的经纬线,以作为参照。
    在掌握某项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的基础上,即可进一步联系记忆其他地理事物,形成联系线索。如:七大洲四大洋——板块分布——全球火山地震带一年轻的褶皱山及其附近的高原——古老的高原——世界重要的平原——世界大河的分布。又如:七大洲四大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气候类型分布——世界自然带分布。并由此可联系植被类型的分布——农作物的分布——农业类型分布——土地利用类型等。
    再如:把城市、交通线、区域三者联系起来,按点、线、面结合,点连线,线穿点,点线带面,来思考点的分布规律、线的延伸方向、面的区域特征。这都需要以图像上的地理事物分布为基础,才能分析联系、总结规律、综合特征、类比差异、了解发展变化,使地理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便于记忆、理解和应用。
    三、掌握图像要领熟悉判读技能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建立空间概念和发展形象思维都需要以图像作为主要媒介。运用地理图像是地理学习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复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学具。地理图像类型很多,如各种地理事物分布图(可分综合图与专题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景观图(单项或综合、自然或人文)、各种等值线图、各种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模式图(成因、过程、分布)、系统联系框图等。它们或展示了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或说明了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变化过程,或展现了地理事物的具体情况,或以数据图表的形式反映它们的数量特征,或从多个侧面显示它们的内部状况、成因剖析、阶段特征、分布规律、结构关系等,以直观形象的手段帮助我们理解、记忆、分析、比较,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掌握主要图像的组成要素、绘图要领,并进而熟悉判读技能。
    在众多图像的判读技能中,尤其要注意等值线图的判读。以等高线图的判读为例,先要阅读等高线图中的等高距数据,然后看高度递增或递减的方向,最关键的是观察线间点和线上点高度的差异,如线间点高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反之,如线间点低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集水线,地形为山谷。
    由以上判读要领可迁移到其他等值线的判读上。如等高线图中的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可相当于等压线图中的脊线,因而可判断为高压脊;在等温线图上即表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在等水温线图上则表示有暖流经过。同理,等高线图中的集水线(地形为山谷)可相当于等压线图中的槽线,因而可判断为低压槽;在等温线图上即表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在等水温线图上则表示有寒流经过。
    此外,两条等值线之间如有一闭合曲线,其数值的判定要领是:如闭合曲线上数值与低值相同,则表示其内部比周围数值低;反之,如闭合曲线上数值与高值相同,则表示其内部比周围数值高。据此可以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或说明该项等值线所显示的特征。
    对于各种统计图表的判读,要掌握绘图的要领,知道纵横坐标的含义,了解不同形式的图表所表现的内容和意义(如柱状、折线、曲线、饼状、扇状、三角形、金字塔形等),经过判读,可说明特征、比较差异、分析原因、预测趋势、根据定量分析作出定性结论。
    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也是常用来分析气候特征或判断气候类型的图表。要注意先根据气温曲线的走势来判断所在半球,波峰式为北半球(7月气温高),波谷式为南半球(1月气温高);再看月平均气温数值高低来判断所在温度带,同时计算年较差来分析气温变化;根据降水的月份分配看雨季的长短和迟早,还可大致计算一下年降水总量;最后把气温和降水二者结合起来分析,得出气候特征(如终年高温多雨、雨热同季、夏干冬雨、温凉湿润、降水均匀、炎热干早等),从而判断气候类型。
    四、综合区域特征类比区域差异
    区域地理是多项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有机组合。复习区域地理,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区域特征,了解区域差异,并懂得因地制宜的道理。对中国区域地理不要局限于教材中的四大分区,还要外延至: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秦岭一淮河以北与秦岭一淮河以南、外流区与内流区、中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经济发展的三个地带,以及工业区、农业区、旅游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经济特区等。世界地理也不要局限于教材中出现的13个分区和8个国家,也应外延至:大洲、大洋、重要海域、世界气候区、全球地形分布、自然带、工业区、农业区等。
    区域特征就是自然和人文要素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体现。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于所处的位置、所具备的条件、影响的因素有别于其他地区,因此形成该地区所独有的特征。区域差异是不同地区因自然条件、历史沿革、经济发展、文化景观、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不同而形成的差异。了解认识并综合区域特征。分析比较区域差异,以便“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方向,制定国土开发整治或改造措施,并进而认识和理解我国地理国情、基本国策及有关政策法规。这是复习中国地理应该注意的。世界地理则应注意各大洲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整体性,并了解资源分布与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对当前世界中的地缘政治敏感区、尖锐区、自然灾害多发区、经济持续增长区、高科技产业集中区、战略资源丰富区、海陆交通枢纽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等,应掌握一二案例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学会方法,切忌堆砌大量所谓热点焦点,进行猜题押宝,那是与“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背道而驰的。
    高三地理三角坐标图的判读方法
    三角坐标图是近几年地理高考试题中常常出现的一种地理统计图。一些考生由于没有掌握它的正确判读方法,很容易失分。其实,这类统计图的判读关键在于掌握以下阅读步骤:
    1.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图1中的箭头①、②、③。
    2.过图中标出的点(在图1中为“﹡”),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斜线。注意:在图1中平行斜线应取a,而不是取b;因为斜线b的延伸方向与箭头②不一致。
    3.读出上述斜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在图1中待求点“﹡”的三个坐标是0~14岁为23﹪,15~46岁为73﹪;65岁以上为4﹪。
    举例说明于下:
    例1(福州市2005年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图2表示我国西部地区某乡人口数量、耕地面积、粮食单产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的情况图(a点代表70年代,b点代表90年代)。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各数据趋于减小的是()
    A.粮食总产量B.人均粮食占有量
    C.耕地面积D.粮食单产
    【解析】
    按照上述步骤分别读出a、b两点各自的三个坐标;再进行对比,即可得出答案为D。只是在第一步划出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方向时,需要注意本题与一般的三角形坐标图有所不同:一般的三角形坐标图三个箭头为顺时针方向,而这里为逆时针方向(如图2所示)。
    【答案】D
    例2根据土壤中粘土、粉砂、砂的比例,将某区的土壤分为子~亥十二种类型。某块田地的土壤,粘土、粉砂、砂的比例分别为:10%、20%、70%,该土壤应该属于哪一种类型()
    A.子B.申C.辰D.戌
    【解析】
    这实际上是本文所述方法的变形运用。
    如图4,在①轴(砂)上过70%的坐标点作③轴的平行线(注意:不是②轴的平行线,因为这样与箭头②的方向相反。如图中虚线箭头所示,虽与箭头②平行但与箭头②方向不一致)。在②轴(粘土)上过10%的坐标点作①轴的平行线(注意:不是③轴的平行线)。在③轴(粉砂)上过20%的坐标点作②轴的平行线(注意:不是①轴的平行线)。三条平行线的交点刚好落在申的位置。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