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中元节有什么传统习俗要遵守呢


    “三元说”的“中元”二字,在唐中后期正式被固定为节名,并将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这个节日是三俗合一的节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月半中元节有什么传统习俗要遵守呢,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七月半中元节有什么传统习俗要遵守呢?
    中元普渡
    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送羊节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现在已经不那么严格讲究了,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放河灯
    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5]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七月半中元节由来
    每年农历7月15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着叫盂兰节,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关于鬼节的来历: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女儿,她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曹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中元节。
    七月半中元节传统美食
    鸭子
    不少地区中元节讲究吃鸭子,是因为鸭子的谐音是“压",寓意着可以压住不好的东西;还有一种民间传说的说法是:“逝去的祖先在这一天要回家探亲,过不了奈何桥,需要鸭子帮他们过桥。”从养生方面来说:初秋的天气暑气并未完全褪去,炎热高温时有反复,适当食用鸭肉,有助于祛湿解毒、降秋燥的作用。用鸭子搭配应季的莲藕、玉米、栗子来一起煲汤,鸭肉嫩滑、莲藕软糯、玉米香甜、栗子绵软,汤浓味美,吃起来特别营养和滋补。
    包子
    江西人在中元节这一天要吃包子,这是源于一个传说“从前,法师在做法术时,向台下撒了包子和水果,一个久未怀孕的女子抢到了包子,第二年便怀上了孩子。”因此,在中元节这天,妇女吃包子,寓意着早生贵子;小孩子吃包子寓意一生平安、免受惊吓。
    濑粉
    广东人在中元节有吃濑粉的习俗,濑粉是由米粉(大米打磨之后)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长粉条,吃的时候辅以高汤、蔬菜、熟肉就可以了。东莞最有名的烧鹅濑是将濑粉在热水中烫一烫后放入碗中,加上一大勺高汤,再铺上一层皮脆肉嫩的烧鹅。汤鲜肉美,濑粉软糯顺滑。在中元节吃濑粉寓意着好日子长长久久、家人多福多寿。
    冬瓜烫面包
    在我国北方地区,中元节流传比较广泛的美食就是“冬瓜烫面包”,这也算是中元节比较正统的传统小吃了。新结的冬瓜清鲜怡人,切成小块,味道全部来自于酱制的肉块。把精肉或五花肉切成花生大小的肉块,调入胡椒粉、味精或鸡粉、较多量酱油、少量老抽酱油彻底腌制入味。为了增加面粉的吸水性与软糯性,要用开水烫面,这样蒸出来的冬瓜包又软又糯。大量葱花用足量熟植物油拌匀,加入腌渍好的肉块内,翻拌均匀。包子皮先盛入适量冬瓜块,上面盖上腌渍好的肉块、葱花。蒸熟后咬一口爆汁流汤、酱香浓郁、清鲜怡人,是包子里面的精品。
    藕
    因为藕断了丝还连续着,寓意了对亲人的想念,比起鸭肉,过中元节吃藕更多了几分对亲人的追思与怀念。我国很多地区有过中元节吃藕的传统,大多是炖藕。
    面羊
    在我国北方有些地区,有过中元节给女儿往回捎“面羊”的传统。所谓的面羊,就是花馍,做成各种小动物,蒸熟后给来娘家祭祖的女儿捎回去。
    吃掐嘴饭
    在一些孝文化比较盛行的地区,有过中元节吃“掐嘴饭”的传统。在七月十五这天,吃一些粗茶淡饭,来表达对亲人的追思。
    馄饨
    馄饨在很多地方也叫做“扁食”,在七月十五这一一天,每人来一碗,寓意着风调雨顺。
    粗茶淡饭
    在山东的一些地方,中元节被当地人称为“掐嘴节”,家家都有吃粗茶淡饭的习俗。估计是也有着忆苦思甜的想法吧,吃了粗茶淡饭,明年会更上一层楼,生活越来越好。
    蒸花馍~面鱼
    七月十五,很多地方还盛行面塑活动,每到这时候,会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捏一个大花馍。而不同的花馍有不同的捏法,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形,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形,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形,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
    饺饼
    中元节江浙地区会吃“饺饼”,这是一种类似春卷的美食,是江浙一带传统的食物,也是江浙地区随处可见的传统小吃。做法和我们的春饼很相似,想吃就学会做法吧。
    吃花馍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
    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