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在重阳节登高


    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统节日素来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那么为什么要在重阳节登高呢?下面小编就来解答一下大家的疑问。
    
    为什么要在重阳节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其由来大致有三。其一是登高避灾,其二是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三是登高“辞青”。
    登高避灾源于汉代,有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的故事。桓景是东汉汝南(在今河南省平舆北)人,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 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然而, 《续齐谐记》不过是一部志怪书,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把它视作史实。晋代葛洪《神仙传》卷五记载,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街市小官),后来跟仙人壶公 入山修道。可是,桓景其人在有关东汉、三国时期的各种文献资料中均无记载。后来的《宋书·符瑞志》中倒是提到过东晋成帝时有个叫桓景的太守,但时间上已相 差了百余年。显然,这个故事“纯属虚构”,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有人提出,登高其实是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古代先民生存环境极其艰 苦,大多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大山中生长的各种植物、隐栖的飞禽走兽以及潺潺溪流,使人类才得以生存繁衍。如果逢高温干旱,山间密林可避高温炙烤;洪水袭 来,攀上高山可躲灭顶之灾。此外,古人认为山上云雾缭绕,为呼风雨唤雷电之神龙所居。而且,高山的雷电可以带来火种,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因此, 古人对山既敬畏又充满崇拜,“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开来。持此观点的人还将“崇”字本身作为旁证:崇,形声字,从山,宗声。崇拜之 “崇”原本就是对山岳而言,因为“山”即高山,“宗”为神圣。以“宗”喻“山”或以“山”喻“宗”,都蕴含有尊崇、敬畏之意。
    重阳节的传说
    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
    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回来,半路上碰上个算卦先生,因为天快黑了,这先生还没找上歇处。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个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个草铺,让妻子儿女都在草铺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凑合着过。
    第二天天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户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好吃喝,又给先生装了一袋白蒸馍。算卦先生出了门,看了看庄户人住的地方,叮咛他说:“到九月九,全家高处走。”庄户人想,我平日没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处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说算命先生会看风水精通天文,说不定我住的地方会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处走一走吧,全当让全家人看看风景。
    到了九月九,庄户人就带着妻子儿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玩。等他们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冲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冲垮了。不大功夫,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泡了。庄户人家这才明白算卦先生为什么让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这事传开后,人们就每逢夏历九月九,扶老携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传到今。
    重阳节介绍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