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后要注意什么


    秋分过后,整个秋季就已经过去了一半,这个时候也要注意养生。具体秋分后要注意什么呢,这都是很多人需要注意的,为了方便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秋分后要注意什么,欢迎阅读!
    
    秋分后要注意什么
    1.及时增减衣服
    立秋之后,昼夜之间的温差较大,不宜赤膊露体,也不宜穿得太多,太暖。
    2.秋季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秋天来临,天气慢慢转凉,人的胃口变得越来越好,但是许多人还在保持着原来早餐不吃,晚餐多吃的习惯,在这种秋天干燥的季节,对人体的危害会很大,所以改变饮食方法很重要。专家提醒每天三餐都应尽量按时,并且吃七成饱,使脾胃肝胆有节奏地运转,以避免积食、消化不良的发生。
    3.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
    秋燥最容易伤人的津液。多数蔬菜、水果有生津润燥、消热通便之功效。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的水分,能补充人体的津液。另外,还可多吃些蜂蜜、百合、莲子等清补之品,以顺应肺脏的清肃之性。
    4.少吃辛辣煎炸热性食物
    例如韭菜、大蒜、葱、姜、八角、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调味品都得少吃,炸鸡腿、炸鹌鹑等煎炸的食物,多食皆会助燥伤阴,加重秋燥。
    秋分过后为什么要注意养生秋分过后也是最易生病的季节,身体经过夏季的高温,到了秋季也最容易生病!
    首先,季节交替都会对身体造成影响,身体一时无法适应,就如同高原反应一般,容易发生疾病。
    第二,秋季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导致人体的呼吸道系统、热平衡系统以及皮肤的免疫力下降、无法适应,自然容易受到疾病的入侵。
    第三,很多人在夏季时食欲不振、偏爱冷饮,导致了脾胃受损,加上身体中一些营养素的缺乏,这些都容易引起疾病问题。
    秋分后需要注意的疾病
    1. 降温——呼吸疾病
    秋分后天气转凉,若下雨,则气温下降更为明显。冷空气会刺激皮肤,人体因着凉而免疫力下降,无力抵御寒邪,容易出现肺部及呼吸道疾病,如发烧、咳嗽、支气管炎等,严重者可能出现肺炎等问题。
    2. 秋燥——皮肤干燥
    秋风降温的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中医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秋燥”,此时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瘙痒、干裂、流鼻血等症状。
    3. 贪凉——肠胃疾病
    民谚“秋瓜坏肚”是指立秋以后继续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寒凉食物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在夏季,人们为了防暑降温,往往生食大量瓜果、寒凉食物,导致损伤脾阳、脾阳不振,则腹泻、下痢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
    4. 温差——心血管病
    秋季早晚温差大。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急性事件来说,太冷太热都是诱发因素。因此,在季节更替之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要特别注意。
    5. 虫螨——过敏鼻炎
    秋季也是过敏高发的季节,这与秋季的气候特点关系密切。秋季风大,花粉、尘埃都弥散在空气中,易引起过敏。另外,秋季温度湿度适宜螨虫的繁殖,易引起过敏
    秋分养生知识
    注意3:运动以轻松平缓项目为主
    秋令时节,如果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养肺气,还可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
    秋季养生以“收”为主。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可以学习传统的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拳打卧牛之地”的功夫,从身体内部改善体质。如果实在没时间,早上凝神深呼吸三分钟,也大有裨益。此外,可选择一些宁心安神的娱乐活动,如书法、绘画等,也可登高望远,以开阔心胸,使内心豁达,从而安定神志。
    注意4:多吃“辛酸”果蔬
    需要提醒的是,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凉燥,而白露的“燥”是“温燥”,因此,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种花色多样,其中藕、荸荠、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苹果、葡萄、百合、银耳、柿子、芝麻、蜂蜜等,都是此时调养佐餐的圣品。
    在秋分时节,可适当多吃些辛酸味、甘润或具有降肺气功效的果蔬,特别是白萝卜、胡萝卜。秋分养生虽然以多吃“辛酸”果蔬为主,但也不可吃得太饱,以免造成肠胃积滞。需要注意的是,秋分后寒凉气氛日渐浓郁,如果脾胃不好、经常腹泻的人,水果吃多了还容易诱发或加重病情。
    注意5:颐养精神
    在精神养生方面,要看到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人们的情绪未免有些垂暮之感,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言。所以这时,人们应保持神志安宁,减缓秋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同时精神情绪上要看到积极的一面,那就是金秋季节时,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机,登山、慢跑、散步、打球、游泳、洗冷水浴;或练五禽戏,打太极拳、做八段锦、练健身操等。在进行“动功”锻炼的同时,可配合“静功”,如六字诀默念呼气练功法、内气功、意守功等,动静结合,动则强身,静则养身,则可达到心身康泰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