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第一轮月考的重要知识点


    在复习过程中,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地理知识更具价值。这样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地理第一轮月考的重要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地理第一轮月考的重要知识点1
    (1)复种制度,即复种。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一年内种植作物一次以上,重复种植的制度。一年种植作物两次或三次的复种,称为一年两熟或三熟,两年内种植作物三次的复种,称为两年三熟。复种次数的多少受各地的自然条件,特别是热量条件、各地的积温数及生产条件制约。我国的积温数北方少而南方多,比如,东部季风区自北向南积温逐渐增加,东北平原大部分地区积温在1600℃~3400℃,为一年一熟;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积温为3400℃~4500℃,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秦岭一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积温为8000℃,为一年两熟或三熟;海南岛、雷州半岛、台湾南部及云南南部积温为8000℃以上.为一年三熟。一年种植四次以上的复种,主要用于蔬菜栽培。
    (2)复种指数全年内作物的播种面积为2000亩,耕地面积为1000亩,复种指数为200%,说明该生产单位种植农作物平均能达到一年两熟。耕作制度也叫
    “农作制度”,是耕种土地、栽培作物的总方式。它是为了在农业生产中,不断地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而采取的一整套农业技术措施。
    (3)耕作制度由作物布局、轮作制度、复种、间作、混作、套种、土壤耕作、施肥和灌溉制度以及防除杂草等几个环节构成,其中以轮作制度和作物布局为中心环节。通常以各地区的作物复种轮作方式来表示该地区的耕作制度。例如,我国长江流域一般以水稻和冬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的主要种植方式,来代表这一地区的耕作制度。
    高二地理第一轮月考的重要知识点2
    一、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1.概念: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2.作用: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
    3.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
    ①已经形成了遍布世界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网络。
    ②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二)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遥感(RS)技术的特点: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
    2.应用范围: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重点用于水灾、火灾及台风灾害等监测。
    (三)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信息集成与分析: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2.灾害评估与预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3.RS与GIS结合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RS是数据获取手段(搜集、获取原材料--海量信息),GIS是数据分析手段(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并得出结论,指导防灾减灾工作),这两个工具有机结合,可实施动态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强大功能,从而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四)自然灾害的防御
    1.非工程性防御:
    (1)概念:是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以及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2)"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
    (3)我国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发展及成就
    2.工程性防御措施
    (1)概念:工程性防御措施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2)工程性措施的三种方式:
    方式实例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通过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产安全;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工程及配套设施,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水,防洪抗旱;加固房屋,使之达到抗震要求。
    3."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硬件"和"软件"的差别
    联系:二者在防灾减灾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起到的防灾效果。
    高二地理第一轮月考的重要知识点3
    1、客源地
    客源地是指游客的来源地。
    客源地的形成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前国际上客源地多是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如西欧、北美、日本。
    一般情况下,旅游资源所在地的社会经济较发达,开发能力越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越大。
    2、旅游地与客源地的距离
    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
    一般来讲,靠近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旅游资源所在地与客源所在地距离越远,旅游资源吸引力越小,客源数量相应减少。
    3、基础设施
    旅游资源所在地的服务设施(如交通、水电、电信、食宿)条件也会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的顺序和规模。
    4、其他条件(要求较低)
    其他开发条件包括资金条件、施工条件、现有的开发条件和旅游服务设施条件等。
    首先,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的持续支持。
    其次,旅游资源的开发项目必须考虑工程量的大小和难易程度。
    5、旅游资源环境的评价是对旅游资源所在地的环境容量状况、环境污染状况、社会经济环境等三方面进行评价。
    a、环境容量指单位时间内,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旅游资源所在地容纳旅游者数量的能力。
    b、旅游资源所在地的空气、水质等受到污染,噪声过大,就会影响到环境质量。
    c、社会经济环境是评价旅游特别是人文旅游资源的一项重要指标。